文/歸靜
一個人表現善意與關懷的方式,有時,需要的僅僅是一個溫暖的、真實的懷抱。如果是對貓呢?需要什麼呢?
來家的客人,十個有八個一看到我,就說:「貓很冷漠、酷酷的,都不太理人,我不喜歡。」原本謹守家教的我,正想奔到他腳邊磨蹭,來個貓式招呼,一聽他自以為是的評論,誰還會自討沒趣呢?收回我要邁出的小腳,繼續賴在窩裡睡大覺,連正眼也懶得瞧他。惡性循環,他對貓始終都會有偏見。
另外十個會有兩個,看到我,就發出欣喜的聲音:「哦,你長得好可愛耶!」二話不說,我立刻倒地翻滾,賣力表現,給他看看難得一見、十分珍貴的白肚子,通常,他們也會蹲下來,摸摸我的小肥肚,於是,善的交流,一場相見歡,彼此都留下歡喜的好印象。
這也是我每日迎接下班回家老爺的歡迎儀式,翻肚摸肚,起身給他追,就在他追我跑的互動裡,情感累積,默契漸深。
那天,與往常不同,老爺帶朋友回來晚餐,但我仍依循慣例,翻肚等他,不料,他竟遲疑幾秒,應個卯,胡亂摸摸我,遂轉身招呼客人,無視還賴在地上、期待關愛,卻落空、錯愕的我。
端水果從廚房出來的貓奴,也與客人熱情寒暄,補償式地,用腳搓搓我的肚子,又返回廚房了。我不明白今天怎麼打破了往常的習慣?抗議地喵了幾聲,特別對客人又喵了喵,不知情的他,無動於衷;我不喜歡他,對我,沒有一聲問候。
儘管滿腹不悅,有家教的我,高舉著尾巴,優雅地跳上窗台,暮色中,萬家燈火,抬眼對望今晚也顯得鬱鬱寡歡的下弦月,再也不理會屋子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