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愛倫
我多年前提出「家庭『客』飯」概念時,先生不以為意,這次舊事重提,他可熱絡了,因為大社區裡的鄰居已多熟識,只要落單的、吃泡麵乾糧的、怕影響室內裝潢而避免開伙的……我們都歡迎穿著拖鞋來共食團餐,大家一起吃晚飯,聊聊日常、說說新知,既是搭伙,又是相互陪伴。
也算是發夢吧!我想要開發一個新興行業,叫做「家庭『客』飯」。
六年前,我想從台北遷居到高雄,準備認真實踐我的活力銀髮計畫。
我和先生在高雄眾多大學的附近看房子,只要能力許可,我們要買一個有院子的透天屋,必須有院子的理由很簡單,用來滿足我晒床單的嗜好。
我是這樣打算的:反正膝蓋已經不宜爬樓梯,我們自己就住在一樓,二三四樓租給附近的大學生,不但房租低價,而且每天供應營養早餐,此外,每個學生房客都要預留時間在每個星期天共進晚餐,這天,他們需要輪流洗碗與徹底清潔爐台,也歡迎他們的父母前來用餐,並觀賞自己的孩子做家務。
幾歲算老?我不知道,反正各自解讀不同,難用年齡來界定;但是,我相信每天在家看電視、打瞌睡、吃零食、滑手機、發呆、發傻這樣的日子,是會催人老,也會逼人退化的。
家裡有學生房客,當然就有了年輕的聊天對象,透過他們,可以悉知電視新聞以外更真實的校園價值觀、人文潮流、社會脈動,但是房客終究不是自己的孩子,再大的關切度,都比較容易控制在不越線的範圍內,這樣,我除了是他們的長輩朋友,還可以做他們長輩的朋友,讓寄宿孩子的父母大大放心,如果這算是多元家庭類型,那發揚的將是國際交換學生寄宿家庭的精神,說不定還可以潛移默化優質傳統倫理呢。
但是空想幾年下來,終究未成事實。
二○一七年中,我搬離台北入住基隆一千八百戶大型社區。
大型社區有著令人驚奇的團購力,生活日用品與生熟食訂單不但每日開團,而且項目繁多,搶購如潮。鄰居私廚的烘焙、麵飯便當、創意蛋糕更是限時訂購,熱鬧蓬勃。
先生喜歡「玩麵粉」、「玩糯米」,在家陸續做過粽子、蛋黃酥、蔥油餅、紅豆年糕、蟹殼黃,請鄰居分食時,有團購經驗的都會熱情表達代接訂單的意願,我們很高興的笑了,但是贈比售有福,因為:沒有裝備不足的壓力,沒有產量不及的壓力,沒有食評不優的壓力,沒有萬一失手做壞一爐將不知如何是好的壓力。
我們所作一切,單純的樂在分享;推薦好友「一姐滷味」、「58度高粱酒香腸」由他人組頭揪團掀起銷售高潮,也很開心。
不斷適應新環境,不斷認識新朋友,不斷得到新快樂,當安定和穩定奠定出一種安全感時,「家庭『客』飯」的念頭再度浮現腦海。這次的對象不是大學生,是一大群好鄰居。
好鄰居中有退休單身的,因一人難以料理,天天喝煲湯;有子女下班太晚,爸媽只能吃簡餐或隔夜菜的;有母女回到家才開始電鍋蒸上冷凍食品的……其實別說他們,有時我和先生兩人吃飯,也覺得食之無趣,十分鐘就草草結束。「誰來晚餐」真的是我需要的飯友。
我的先生喜愛烹飪,但是我對食安有歇斯底里的要求,習慣現吃現做,為了餐餐食畢,迫使他每餐只能做一道菜,他覺得這是「極大痛苦」的限制。
我多年前提出「家庭『客』飯」概念時,先生不以為意,總認為這個計劃牽扯到家裡會有租客外人,這次舊事重提,他可熱絡了,因為大社區裡的鄰居已多熟識,只要落單的、吃泡麵乾糧的、怕影響室內裝潢而避免開伙的……我們都歡迎穿著拖鞋來共食團餐,大家一起吃晚飯,聊聊日常、說說新知,既是搭伙,又是相互陪伴。
幾個鄰居朋友聽了這個計畫,都很起勁的要參加「團餐」,還給我意見:這是無菜單料理、這是自備碗筷杯的半自助餐、這是推動餐餐鮮食觀念、這是一人吃飯眾人陪食的幸福團……當然,因為這將是常態性同餐共食,所以要訂定伙食的一餐計費標準。
後來我才知道,日本早已在推展這種家庭共餐,民眾接受度很高,當然推行的範疇有一定的地緣關係。
家庭客飯跟家庭便當不同,客層也會不一樣。
家庭便當是量配食物,付錢取食,以果腹為主,沒有附加價值。
家庭客飯是自由取量與悠閒進食,在進餐過程中建立情感互聯關係。
我所想經營的「家庭『客』飯」就是傳統「客飯」與「客人來吃飯」的合併解釋,如果當真起動,必定是從熟朋友開始試營運,然後逐漸拓展到食客想要交新朋友的層面上。
先生想到每餐可以有六至八個鄰居朋友來共進晚餐興奮極了,因為這樣他就有權按照人頭數做六至八道菜,朋友來吃飯是解饞,他作飯是解癮,如果一個客飯價格,可以讓每個人吃到多樣性的合菜,而且每頓晚餐都充滿圍爐的歡樂氛圍,吃飯,就成了道地的享受,身體健康應該也會得到良性的循環。
共餐團食,在經濟上的優點也很多,第一,攝取內容豐富。第二,按量備食不浪費。第三,公筷母匙不影響食物潔淨。第四,剩食可以買一送一認養。第五,各家的庫存食材,可伺機以物易物加以運用,以上所有都是在貫徹食物環保。
公益宣導短片多次有著類似畫面:父母驚喜子女要回來吃晚飯,立刻歡天喜地又洗又炒的擺上碗盤……最後,孩子改變主意不回來了……一雙父母或僅一個老爹老娘,孤孤單單、默默無言吃著有點蒼涼的晚餐。
這個影片對我深具啟發性,早早就未雨綢繆思量著「誰來晚餐」的重要性,多年來,我一直強烈提醒自己:要把家人當朋友,不要過度奢望家人的義務與責任,也要把朋友當家人,不要漠然低估朋友的溫暖與陪伴;同時,維持這樣的三角關係,可以避免我臨老繼續專情,重複陷入對家人的依賴。
誰來晚餐是點燃社群營火的概念,鄰居是客人,也是客戶,所有的陪食、共食、團食,不是一門生意,而是個人生活的局部團體化,晚餐不該是填飽肚子而已,晚餐必須是充滿歡聲笑語的快樂時光。
所以,來,來我家「客」飯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