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新華社》日前公布中共中央「關於修改憲法部分內容的建議」,內容除建議在大陸憲法序言新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外,並刪除國家主席及副主席「連任不得超過兩屆」的任期規定。
目前中共黨章對於黨的領導人、即總書記的任期並無限制,但《憲法》則規定國家主席及副主席連任以不超過兩屆,為貫徹「以黨領政」,因此建議刪除國家主席及副主席的任期規定;此舉顯然是為習近平長期執政鋪路,目的則是實踐其執政目標。
從經濟方面的規畫可以看得很清楚。大陸商務部日前在上海設立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局」,預計在今年十一月五日至十日在位於上海的「中國國家會展中心」,舉行「第一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作為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新平台;這項展覽的籌辦單位正積極向外邀展。對台商而言,這是一個進入大陸市場的機會。
相較於過往大陸為了帶動出口而多次舉辦的出口博覽會,進口博覽會可視為大陸經濟轉型的起手式,也是從「外向型經濟」走向「開放型經濟」,透過進口廣納全球商品進入大陸,一方面增加人民的選擇與福祉,另一方面則可以透過進口給大陸企業競爭的壓力,從而提升品質、推動產業升級。
在大陸經濟轉型的過程中,不只會影響台商的布局,我政府更須從戰略角度思考如何因應大陸的改變。
習近平曾在二○一七年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WEF)開幕演講,向世界宣示中國將引領全球經濟發展的企圖心,除了表達出與美國總統川普「退出全球化體系」完全不同的政策理念,大力肯定自由貿易之外,習近平更表示將在未來的五年間進口高達八兆美元的商品;他甚至信心滿滿的邀請各國,透過進口到大陸,「搭乘中國經濟發展的快車、便車。」
大陸經濟崛起的過程,和台灣很相似,以小型經濟體代工、外包等模式發跡,以出口賺取外匯並促進經濟成長;而具有幅員廣大及人口眾多優勢的大陸,因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俱足,在習近平任內其思維開始轉變,要從大國走向強國,經濟上就必須更開放,藉由大量進口,不但可以吸納全球商品流入,也可以市場為槓桿,建構有利於大陸的遊戲規則,包括確立商品標準規格與訂價策略等,所謂的產品議價權與規則制定權,因為擁有這兩項權力方可成為貿易強國。
其實此一經貿政策並非突然,而有循序漸近的軌跡。如早在二○一三年,大陸一年進口金額就已高達一點九五兆美元,僅比同年美國進口金額二點二三兆美元,少了大約三千八百億美元;大陸早已是全球第二大進口,並不像川普所一再宣稱的對他國進行「經濟侵略」。
相反的,與川普視大陸為「戰略競爭對手」不同的是,大陸總強調「中美兩國經貿互利共贏」;十九大之後,大陸確立和平發展路線;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更希望能對國際、特別是鄰近國家地區產生正向的外溢效果。對台灣而言正是一個機遇,把握大陸由大轉強的過程中,所釋放出來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