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文忠
曾子,春秋末年魯國人,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有一天,曾子的夫人要到集市買東西。曾子的兒子一看到媽媽要出去,就吵著要跟,纏著她不放。夫人告訴他:「只要你不吵鬧,媽媽回來為你殺豬,做一頓好吃的肉菜。」在中國古代傳統社會的農村裡,一年吃不上幾頓肉,孩子因此感到高興,就沒有再纏著媽媽。
等曾子的夫人在集市上買完東西、辦完貨,回到家已傍晚了,她突然看見曾子正在磨刀,嚇了一跳:「你這是幹嘛?」曾子說:「殺豬啊!你不是答應孩子說,回來要為他殺豬、做肉吃嗎?」夫人說:「我是隨便哄孩子的話啊!」
曾子告訴她:「不能這樣教育孩子,因為他們最早接觸的是父母,如果父母隨便跟他講話,又做不到,怎麼讓孩子再去相信別人說的話?今後他自己怎麼會守信呢?一頭豬是小事,若給孩子留下不好的印象,會影響孩子一輩子為人處世的方式,我們就追悔莫及了。」
曾子的夫人很懂道理、明事理,和曾子一起把豬殺了,為兒子做了一頓肉吃。這就是「曾子殺豬」的故事。
由此可見,曾子確實是一個「言必行、行必果」的方正君子。《論語》就是在曾子及其門徒手上最後編纂定稿的。
誠實守信、說話算話是做人的基本準則,若曾子的夫人失言不殺豬,可能家中的豬保住了,但也許就在一個純潔孩子的心靈上,留下失信於人的陰影。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引自《韓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