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孤獨的人生病時的感受,比不孤獨的人要來得糟。」精神科醫師指出,人類是群居的、社交的動物,如果獨處卻不寂寞,表示有足夠的興趣或嗜好,得以支持自我的心理衛生;但若被眾人包圍仍感到孤獨,則就有必要檢視精神空虛的源頭,是否來自過多壓力或不適當的生活方式。
「我每天的生活都一樣,早上到公園坐一上午,下午到老人服務中心繼續坐,晚上才會回家,每天都是一個人,沒有朋友與家人,我常常感到孤獨,生活很不快樂。」這是董氏基金會至老人服務中心舉辦分享座談會時,一位長輩在活動結束後,神色黯然告訴工作同仁的內心話。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老年階段如何生活,是我們從年輕時期就需要學習的功課,「出門與社交,是治癒老年孤獨的特效藥」,家人要常常鼓勵長輩外出,或與親友聚會,讓長輩感受到陪伴與支持的力量。若發現家中長輩出現情緒低落、時常碎念、抱怨身體不適、不願意出門等現象時,務必提高警覺,因為可能是「老年憂鬱症」的徵兆。
台北榮總精神部老年精神科蔡佳芬主任表示,老年憂鬱症不只會出現心情低落、食欲不振或睡眠障礙等症狀,也會影響到身體的其他功能,尤其是腦部的認知功能,以及日常生活的功能。蔡佳芬說,憂鬱的長輩,常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執行功能下降等症狀,而誤以為是得了失智症,因此,老年憂鬱症又稱為「假性失智」。老年憂鬱症的女性患者,比較常抱怨食欲不佳及孤獨感,而男性患者則會表現出激躁不悅的情緒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