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孤獨和肥胖一樣會致命

 |2018.01.31
1024觀看次
字級
美國研究發現,孤獨猶如現代人「隱形流行病」,對身體的殺傷力不亞於肥胖和缺乏運動。圖/Vita

【本報綜合報導】八旬的林爺爺在妻子癌逝後,獨居的他鮮少出門,起初還能自行上街,近半年來,鄰居好幾次看他站在路口徬徨,雜亂的頭髮鬍子、久未清洗的衣服…里長到林爺爺家中探訪,發現屋內凌亂,爺爺不斷重複敘述過去的事情。里長聯絡子女陪同林爺爺就醫,確診罹患失智症中的「阿茲海默症」,腦細胞已損失大半。

孤獨猶如現代人「隱形流行病」。但孤獨到底有多「毒」?美國萊斯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法根迪斯和他的研究團隊,找來二百一十三名身體健康的參與者,進行了一項實驗,以了解孤獨如何影響人們的生病感受。結果發現「孤獨的人生病時的感受,比不孤獨的人要來得糟。」

這項實驗的作法,是讓每名實驗參與者吸入含有一般感冒病毒的「鼻病毒39」(rhinovirus 39)滴劑,再讓他們分別在旅館房間內獨處五天,然後記錄他們的感覺如何。這項報告,去年在美國心理協會健康心理學期刊中刊出。

不僅是心理感受

法根迪斯懷疑,那些孤獨者覺得自己更難過,並不純粹只是心理感受。孤獨,似乎的確讓人病得較重。

多項研究指出,孤獨有害健康。它提高了罹患心血管疾病、癌症、憂鬱症和老年癡呆等多種疾病風險。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研究人員在二○一五年提出的大型研究報告也顯示,孤獨與社會隔離,都是導致死亡的風險因素,和肥胖、吸菸和缺乏運動一樣致命。

近年來,有關孤獨對健康的影響,已成媒體廣泛議論焦點。值得注意的是,孤獨或孤單寂寞,談的並不是一個人有多少朋友、花多久時間獨處,而是他或她對更多社交互動的渴望。換句話說,你可能獨處好幾天,卻不覺得寂寞;也可能不斷被朋友和家人包圍,卻還是覺得孤獨。

為什麼孤獨如此有毒?許多科學家正在研究人體如何回應的疏遠感受。有人專注於遺傳學和生物學機制,設法「對症下藥」,就算不能消滅孤獨,至少減少它對健康的危害。

壓力影響免疫力

有研究認為,孤獨是壓力的一個來源,而眾所周知,壓力對健康會造成許多負面影響,包括高血壓、失眠、消化不良和飲食習慣不良等等。

於此同時,也有研究人員關注的是孤獨如何影響免疫系統反應,尤其是如何影響慢性炎症的發生。洛杉磯加州大學基因組學研究員柯爾(Steve Cole)說,慢性炎症是許多與孤獨有關的疾病溫床,包括心臟病、癌症和神經退化性疾病等等。「孤獨,如何觸發人體免疫系統反應,顯然有更多值得探究之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