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發現,孤獨猶如現代人「隱形流行病」,對身體的殺傷力不亞於肥胖和缺乏運動。圖/Vita
【本報綜合報導】八旬的林爺爺在妻子癌逝後,獨居的他鮮少出門,起初還能自行上街,近半年來,鄰居好幾次看他站在路口徬徨,雜亂的頭髮鬍子、久未清洗的衣服…里長到林爺爺家中探訪,發現屋內凌亂,爺爺不斷重複敘述過去的事情。里長聯絡子女陪同林爺爺就醫,確診罹患失智症中的「阿茲海默症」,腦細胞已損失大半。
孤獨猶如現代人「隱形流行病」。但孤獨到底有多「毒」?美國萊斯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法根迪斯和他的研究團隊,找來二百一十三名身體健康的參與者,進行了一項實驗,以了解孤獨如何影響人們的生病感受。結果發現「孤獨的人生病時的感受,比不孤獨的人要來得糟。」
這項實驗的作法,是讓每名實驗參與者吸入含有一般感冒病毒的「鼻病毒39」(rhinovirus 39)滴劑,再讓他們分別在旅館房間內獨處五天,然後記錄他們的感覺如何。這項報告,去年在美國心理協會健康心理學期刊中刊出。
不僅是心理感受
法根迪斯懷疑,那些孤獨者覺得自己更難過,並不純粹只是心理感受。孤獨,似乎的確讓人病得較重。
多項研究指出,孤獨有害健康。它提高了罹患心血管疾病、癌症、憂鬱症和老年癡呆等多種疾病風險。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研究人員在二○一五年提出的大型研究報告也顯示,孤獨與社會隔離,都是導致死亡的風險因素,和肥胖、吸菸和缺乏運動一樣致命。
近年來,有關孤獨對健康的影響,已成媒體廣泛議論焦點。值得注意的是,孤獨或孤單寂寞,談的並不是一個人有多少朋友、花多久時間獨處,而是他或她對更多社交互動的渴望。換句話說,你可能獨處好幾天,卻不覺得寂寞;也可能不斷被朋友和家人包圍,卻還是覺得孤獨。
為什麼孤獨如此有毒?許多科學家正在研究人體如何回應的疏遠感受。有人專注於遺傳學和生物學機制,設法「對症下藥」,就算不能消滅孤獨,至少減少它對健康的危害。
壓力影響免疫力
有研究認為,孤獨是壓力的一個來源,而眾所周知,壓力對健康會造成許多負面影響,包括高血壓、失眠、消化不良和飲食習慣不良等等。
於此同時,也有研究人員關注的是孤獨如何影響免疫系統反應,尤其是如何影響慢性炎症的發生。洛杉磯加州大學基因組學研究員柯爾(Steve Cole)說,慢性炎症是許多與孤獨有關的疾病溫床,包括心臟病、癌症和神經退化性疾病等等。「孤獨,如何觸發人體免疫系統反應,顯然有更多值得探究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