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用餐時間最好在二十至三十五分鐘。圖/新華社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有的孩子五分鐘吃完一餐,也有孩子一口飯嚼十分鐘。專家指出,用餐時間太短、不到二十分鐘,容易吃下過多熱量,身陷過胖危機;吃飯時間太長、超過一小時,除了增加蛀牙機率,也會影響食欲、阻礙發育。建議家長多陪孩子用餐,時間則以半小時左右、不超過一小時為宜。
董氏基金會昨日公布去年十一月所做調查,針對全台一千八百九十一位,三歲到十二歲小朋友用餐時間,結果發現,有二成一的孩童吃飯時間過短,每餐用餐時間不到二十分鐘;另外,也有二成四的小朋友,吃飯時間在三十五分鐘至六十分鐘,另有約百分之三兒童,吃飯時間超過一小時。
愉快心情有助消化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表示,近年日本、新加坡研究顯示,吃飯速度太快易增加孩子過重、腰圍超標及內臟脂肪高等危機。美國研究也顯示,孩子用餐時間不夠、吃得太趕,會影響營養素攝取的「質」與「量」,導致攝取熱量過剩、營養卻不足。
然而,孩子吃太慢、一口飯含半天,也讓許多父母傷透腦筋,有的家庭天天上演「餐桌戰爭」。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副主任陳醒荷說,站在營養師的觀點,不論大人或小孩,吃飯除了菜色要能兼顧美味、營養、衛生,用餐時保持愉快心情也很重要,因為開心有助於咀嚼與消化,所以家長最忌在餐桌上板著臉,對孩子說教。
日本曾有調查報告指出,吃飯咀嚼次數多,有助於降低罹患老年失智症的風險,因而推動可以讓人「多咀嚼」(約二十五至三十下)的餐食,讓人慢慢養成吃飯「細嚼慢嚥」的好習慣。陳醒荷說,確實有不少人為了控制體重,特別注重吃飯的「咀嚼次數」,但一般民眾實在無須如此刻意,只要放鬆心情、按照既定節奏,自然就好。
自幼培養咀嚼能力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湯國廷表示,吃飯速度太快,會讓大腦飽食中樞來不及接收飽足訊息,容易攝取過多熱量,這是造成肥胖的主因。他建議,適當用餐時間應以二十分鐘至三十五分鐘為限,目前國小午餐時間雖有半小時,但扣除小朋友打飯、上廁所的時間,實際吃飯時間恐怕不到二十分鐘,值得師長們斟酌調整。
小朋友用餐過慢,湯國廷說,可能是因為生病,消化能力受影響,或者父母準備的量太多,卻又希望小朋友能夠吃完,因而延長用餐時間。吃飯時間拖太久,雖然不一定會攝取較多熱量,但食物若在孩子嘴裡停留太久,很容易增加蛀牙機率。他建議,別讓孩子長期吃油糖較高、口感偏軟的食物;應讓孩子依年齡與個別發展,嘗試不同硬度、韌度的食物,以培養「咀嚼力」。
7個培養孩子用餐習慣的方法
❶用餐時間20至35分鐘
❷用餐時避免孩子分心,減少電視、玩具干擾
❸用餐時坐定,餐椅在餐桌旁,不要「走到哪裡,吃到哪裡」
❹父母師長決定用餐時間地點和食物種類,但吃多少由孩子決定
❺少分量、重複給予,減少孩子壓力
❻配合孩子的口腔動作發展,提供適齡餐食,包括食物硬度、大小等
❼3餐和下午點心需定時,正餐間隔4小時,讓孩子有「餓」的感覺,兩餐之間避免提供果汁,口渴時只能喝白開水
資料來源/湯國廷醫師 整理/人間福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