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障照護不足 衛福部:讓患者回家

 |2018.01.15
1792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龍發堂群聚感染事件爆發後,政府要求堂眾全數移出。雖衛福部強調有空間安置,但精神障礙者照顧資源僧多粥少,全台慢性精神病患十二萬多人,醫療及社區照顧資源卻僅四萬多床。民間團體批評,政府只重醫療、不重視社區復健,無照顧系統接住精障家庭,才是龍發堂存在的主因。對此衛福部表示,應教導家屬照顧病人,讓患者「回家」。

精障者精神行為急性發作送醫住院,醫師會視其病況穩定後,轉至慢性病床、日間病房;若更穩定則可回家,白天去社區機構復健,或可選住社區機構。但據統計,國內醫療及社區照顧資源只有四萬多床。

患者遭汙名 社區難生存

康復之友聯盟榮譽理事長黃敏偉說,思覺失調症依疾病盛行率百分之一計算,全台應有二十三萬人,但健保資料庫統計僅十二萬多人,不只照顧資源不足,還有許多「消失的病人」。

「這是國人對精障汙名化所致」,黃敏偉說,曾有民間團體要在公寓大廈設精神復健機構,不只管委會杯葛,附近國小校長也寫「陳情信」,擔憂孩子遭病友攻擊。

黃敏偉說,研究顯示,精障者的暴力衝突風險比一般人低五成以上,但社會汙名化將他們和暴力畫上等號,找工作更不易,比肢體障礙或智能障礙者的就業率來得低,「這要他們怎麼在社區生存?」

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主任廖福源說,車禍受傷需復健,精障患者吃藥後也須找回失去的生活能力。但很多患者出院後因無支持系統,找不到工作、回不了社區,當頻繁入出院、精神行為困亂家屬、看不到未來,龍發堂當然成了選項。

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社工師郭可盼批評,政府投入社區照顧資源的費用太少,審視健保費在精神科的分配,五成七用於住院,四成二用於門診,僅百分之一用於社區復健,「難道政府以為患者吃藥住院就好了,社區不重要嗎?」

居服難申請 重擔家屬扛

郭可盼說,長照2.0服務對象雖已納入失能身心障礙者,但精障者很難申請到居服員,重擔仍是家屬自己扛。若將精障者功能喻為光譜,能被精神復健機構收留者多為功能中等,功能較好的人不願被留,功能太差者則是機構不願收。

郭可盼說,挹注照顧資源及家庭支持系統不難,端看政府願不願做。黃敏偉說,衛福部應找公有閒置空間,打造社區精神復健機構,勞動部應協助病友一般性或庇護性就業,教育部應從小教導國人認識精神障礙疾病、去汙名化。

精障照顧一堆問號。衛福部心口司長諶立中坦言,精障照顧資源不足,今年起將陸續增聘三百名社區關懷訪視員,追蹤病人服藥情況、連結社福資源,另建構家屬服務專線,教導家屬如何照顧病人。至於醫療或社區機構床位數是否該增加?他說,應想辦法讓患者「回家」,避免病情惡化更重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