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席捲 準備好了嗎? (上) 文/張克怡、曹宇帆、黃名壐、林育立 |2018.01.14 語音朗讀 105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孩童圍繞在日本軟銀集團開發的陪伴型機器人Pepper身邊。Pepper具有紅外線、相機、雷射功能,能偵測人臉。 圖/美聯社 谷歌的無人駕駛車穿梭於美國矽谷的大街小巷。 圖/美聯社 全球知名的德國庫卡(kuka)機器人在美國汽車大廠特斯拉工廠中生產Model S轎車。 圖/美聯社 文/張克怡、曹宇帆、黃名壐、林育立 AI全面啟動 想像一下,自動駕駛車在路上奔馳,而無人駕駛的飛行計程車在天上載客;飢腸轆轆時送外賣來的是機器人,甚至一座城市的機器人比人類多。這不是科幻電影的情節,而是人工智慧(AI)正逐步改造的真實世界。 安倍強力投資 日本AI應用創意盡出 人工智慧(AI)熱潮來勢洶洶,日本各行各業都想盡辦法利用AI發展各項技術。有通訊社靠著AI辨別社群網站中有新聞價值的貼文供給各大媒體;也有學界利用AI發展出可識別嫌犯的系統;甚至有業者利用AI試營運一家無人咖啡店。 AI運用創意盡出 融入生活方方面面 日本JX通訊社沒有任何記者,靠著人工智慧AI技術在社群網站上辨別新聞、提供快訊。儘管目前AI判斷新聞的精確度仍待提升,但「零記者」通訊社已然掀起產業革命。 AI可以透過掌握曾發生過的假新聞特徵,學習如何排除,未來AI分辨假新聞的精確度可望提升到百分之九十九。 在犯罪偵查方面,日本大阪大學的研究團隊,已開發出利用AI識別嫌犯的系統,這套系統可以分析監視錄影機所拍攝人物的個人特徵,如走路的方式,進而識別出身分。研究團隊應用AI的深層學習並進行改良,將原本只有六成左右的辨識率,提升到九成以上。 在住居上,有業者將能對應AI聲控喇叭的設備,導入新建案中。這套系統由控制模組、有線路由器、戶外攝影機、溫度感應器及光纖等組成,住家內的燈光、空調可經由路由器和智慧型手機連結控制。 在農業方面,有業者與北海道地區的農家合作,由空拍機及裝設在田中的感應器取得資料,以AI進行分析,掌握作物生長的快慢與病蟲害發生的主因。這些資料可藉由AI分析進行預測,對作物成長過程提出警示,就像有專人幫忙檢查農地一樣。 也有業者運用AI以防止開車族打瞌睡。這套系統可以感知駕車者身體冷熱反應、車內的明亮度、駕車時間、駕駛人的表情等資訊,透過AI判別駕駛人的狀況,對可能打瞌睡的駕駛提出警示。 在商店經營上,有業者試營運的無人咖啡店,利用AI技術,由機器人服務顧客。這套AI技術可以識別出顧客喜好,只要來過一次,下一次造訪時,機器人會記得顧客上次點過的品項。 日本航空業者也利用AI預測並掌握消費者買機票的傾向,在最可能購買機票的時候迅速提供相關資訊。 安倍政府拚經濟 加強AI投資 面對AI風潮,日本政府為了討論未來因應AI普及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並在教育上修正人才培育的對策與教育政策,文部科學省將舉行座談會,邀學者專家共同研議。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二○一七年十一月在國會發表施政演說時,針對政府提出的生產性革命表示,到二○二○年度這三年是集中投資期間,將強化投資中小規模事業及企業的設備與人才。 安倍說,在人工智慧(AI)、機器人及(IoT)的投資,將對生產帶來劇烈變化。 身為科技大國的日本,早已投入大量人才與資金在開發AI相關技術,現在更進一步加強投資,未來的AI想必將無所不在。 軟硬體高科技優勢 美國矽谷AI領航員 從無人車到外賣機器人,餐飲界到汽車工廠,愈來愈多的機器人融入矽谷的日常生活中。在科技界位居龍頭老大的矽谷,在炙手可熱的人工智慧領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AI運用範圍廣泛 產業龍頭紛投入研發 人工智慧公司(insightAI)總裁兼史丹佛大學客座教授孔默(Jochen Kumm)表示,人工智慧的範圍很廣,從功能的角度來看可分為三種。 第一,幫助人們提高工作效率的機器人。例如:金融理財和醫療保險等行業,電腦不但能減少人為疏失,還能迅速搜尋到相關資料。 第二,取代人類工作的機器人。例如:無人車、保險和報稅工作等。因為機器可以做得更好、降低成本,更有經濟效益。 第三,利用人工智慧完成人類無法執行的工作。例如:研究大量數據預測股市未來,或是優化數據中心等工作。 加州大學教授高耀京表示,矽谷的人工智慧概念早在一九五○年就開始了,不過僅限於史丹佛大學等學術界間的研發,最近十年才有突破性地發展,繼網路、社交、移動(Mobile)等熱潮後,成為最新科技潮流。高耀京並指出,人工智慧的範圍很廣,主要包括:機器學習、影像/語音辨識、自然語言處理、專家系統和機器人等領域。 矽谷的谷歌(Google)、臉書(Facebook)、蘋果(Apple)、輝達(NVIDIA)和特斯拉汽車(Tesla)等大公司都搶攻人工智慧這塊大餅,在無人車、圍棋程式AlphaGo、繪圖處理晶片(GPU)等不同領域成功發展。 隨著雲端服務興起、更好的電腦計算方式(Better Algorithms)、迅速的繪圖處理晶片(GPU)和大數據(Big Data)等突破,科學家研發出深度訓練機器人的模式。高耀京強調,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和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的突破是讓人工智慧成功發展的重要因素。 他解釋,以往電腦的學習速度太慢,工程師必須寫下每一個程式才能下達指令。例如自動駕車在馬路上會碰到很多情況,紅綠燈、腳踏車、行人等突發狀況,很難一步步為汽車寫下所有指令。 現在,機器人採用人類的學習方式,不再需要工程師進行編程即可自動學習。同時,藉由網絡連結收集大量資訊讓電腦進入「深度學習」。另外,機器進行一些極端的嘗試和錯誤之後,可完成「強化學習」。 怕AI搶飯碗 擁跨領域技能穩陣腳 矽谷的鏗騰電子科技(Cadence Design System, Inc)策略主任王秉達表示,繼一九六八年和一九八○年,這次是人工智慧的第三波熱潮,目前人才供不應求,尤其是頂尖的領導人才。 公司間人才招募競爭非常厲害,獲得博士學位的畢業生年薪平均三十萬到五十萬美金,媲美美式足球明星薪水。 人工智慧是否會影響就業市場?高耀京表示,任何發明都有利有弊,以火與核能為例,它可以幫助人類也可以毀滅人類。人工智慧的發展可以讓人失業,但也創造了新的工作。例如,與機器溝通,讓機器執行指令的相關工作。 短期內將可以看到比較低階層,不需動腦的工作被機器取代。例如在特斯拉工廠裡,許多Model 3汽車組裝和噴漆都是由機器取代工人完成。 高耀京認為,未來十年中人工智慧、電腦相關的行業前景看好。但行行出狀元,每個人有不同的專長。如果不喜歡電腦、科技等相關行業,未來最好擁有跨領域的專業技能,例如:學習藝術與法律兩種完全不同的專業,比較不容易被取代。 高耀京說,科技的淘汰率很快,只有人工智慧技術是不夠的。最好擁有一技之長,再透過人工智慧來幫助自己設計出人性化的產品應用在生活上,這才是人工智慧最重要的工作。 自動化德國拚AI 機器人是工人的「同事」 光靠聲控就能自動播放喜愛歌曲的喇叭、能在醫生診斷時協助下判斷的「數位助理」、無需駕駛控制方向盤就能自動穿梭在繁忙交通的汽車,以大量數據為基礎、並有自動學習能力的人工智慧科技,在未來幾年不僅將改變人類的生活,對就業市場也將帶來衝擊。 德國身為領先全世界的工業大國,有哪些人工智慧應用的可能性?業界又如何因應數位化的趨勢? AI駛向未來 德巨頭傾力研發自駕車 隨著雲端的廣泛應用,以及智慧手機和生產設備上的感測器累積愈來愈多的數據,電腦自動判斷和接受指令以執行特定的任務,在德國不再只是科學家的夢想,而是進入實際應用的可能。 製造業大廠西門子(Siemens)目前就透過分析客戶數據的方式,從遠端直接維修客戶的生產設備;全球企業軟體的領導廠商思愛普(SAP)近年大舉投入人工智慧和生產自動化的研究,用軟體協助客戶優化製程和管理財務人事。最近,思愛普還推出能在網路上自動分析品牌價值和影響力的軟體,對廣告業者來說是一大利器。 人工智慧對日常生活影響最深遠的應用是自動駕駛,未來世界的汽車等於有自己的腦袋,能辨識和學習路上交通的各種狀況,做出加速、煞車和轉向等判斷,透過導航系統自動往目標前進。 德國的車廠視自動駕駛為汽車工業的未來。保時捷(Porsche)和戴姆勒(Daimler)等大廠的總部位於巴登符騰堡邦,邦總理克瑞特許曼(Winfried Kretschmann)不久前就特地坐上一台無人駕駛卡車,開上交通繁忙的高速公路,引起媒體的大幅報導。 在汽車檢測業居龍頭地位的Dekra(德凱認證),日前還買下了德國東部原本要作為一級方程式賽車場地的勞斯茲跑道(Lausitzring),為歐洲和中國的汽車工業提供自動駕駛和電動車的檢測服務。 一萬員工三百機器人 人機協作是職場常態 在工業的領域,德國是人工智慧和自動化生產的先鋒,平均每一萬名員工就有三百台機器人,機器人與工人不僅是工廠的「同事」,跨領域的研發和生產也早已是常態。即使是傳統的職業如工程師,進入職場後也要不斷進修,才有能力進行分析大數據,並學習如何在工作的每一個環節確保資訊的安全。 人工智慧的趨勢造成就業市場上資通訊人才一下子變得很熱門。以汽車工業為例,為了製造能隨時上網和自動導航的轎車和電動車,得需要大量的軟體人才。全世界最大的汽車零件製造商博世(Bosch)日前就宣布,未來公司生產的所有電子產品都要能上網,而且新僱用的人每兩人就有一人要能寫軟體或擁有資通訊的專業。 博世是世界級的企業,頗受大學畢業生的青睞,每年開放的職缺平均有二十二萬人申請,可盡情挑選需要的人才。人力部門主管溫特(Vera Winter)表示,固然數學、物理、化學和工程專業依然重要,但跨領域的能力未來將更為重要,因此博世不止僱用熟悉汽車工業的資通訊和軟體人才,也在尋找電子和機械製造的專家。 企業布局人工智慧的同時,勢必將增加資安人才的需求。身為獨立的汽車檢測機構,德凱認證對無線通訊科技的檢測能力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對開拓自駕車和電動車的檢測市場將是一大利多,因為不論是導航數據和汽車軟體的升級,都得透過無線傳輸,資安成了人工智慧能否在汽車工業大量應用的關鍵。 怕機器人大軍搶飯碗? 德學者:毋需過度驚慌 二○一六年在瑞士達佛斯(Davos)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上,一份關於數位化對就業市場衝擊的預測報告震驚各國。學者在訪問全球十五大經濟體的專家後得到的結論是:自動化和人工智慧的應用可望創造二百萬個工作機會,但同時也會擠掉七百萬個工作機會。也就是說,未來幾年,新科技將導致計程車司機、祕書和工廠工人等低技能勞工人口失業。 歷史上每當新科技誕生,失業的恐懼就會跟著出現,對此德國學者認為毋需過度驚慌。德國經濟研究所的研究員史特斯(Oliver Stettes)指出,在德國,從事短期工作的勞工占總人口的比重,在過去幾年並沒有明顯上升,目前的悲觀論調多是學者的預測和想像,在現實世界中還沒發生,即便一般認為是非技術密集的助手工作,實際上也沒真正被取代。 前一篇文章 史上最傳奇監獄 誰能逃出惡魔島? 下一篇文章 人工智慧席捲全球準備好了嗎?下 熱門新聞 01結石恐致急性腰痛 好發夏季應多喝水2025.05.0902社論--大罷免、大讓步、大對抗2025.05.0903莊靜君 將台灣書籍推向全世界2025.05.1004【草木堪為友】一樹紅艷的行道大使 南洋櫻花羊蹄甲2025.05.1105學習星雲大師 廣結善緣 布施歡喜2025.05.1106馬祖佛光緣贈《365日》 旅宿願點亮旅人心靈2025.05.0907【生活智人135】企業家媽媽 蒙哥馬利 深諳育兒之道2025.05.1008【女兒的愛】讓我照顧您2025.05.0909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佛教的觀點 看未來的世界 4-42025.05.0910【修行在人間】放下自在2025.05.1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全球傳統市場巡禮 品味城市脈動與文化面對世紀災難說 應如何安身立命預言成真現象 是否有理論根據正向自我對話 內心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