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祝瑛(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最近台大校長選舉終告落幕,許多關心台灣高教改革人士,紛紛提出建言。只是不知這位即將上任的新校長,是否還記得當年如何推動大學以SCI與SSCI等論文發表指標這段往事。
從二○○三年十月分,媒體揭露各大學、技職校院在SCI(科學引文索引)、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與EI(工程索引)等期刊論文總篇數發表統計,開啟了國內整體高教「研究、論文優先,教學、輔導其次」的教育政策。不久,大學評鑑正式入法,成為政府經費補助的重要憑據。
接著教育部推動五年五百億撥款給大學後,徹底改變了整個大學的生態,大學裡許多如「特聘教授」、「彈性薪資」、「研究特優」、「教學卓越」、「六年條款」等,紛紛出現。各大學為因應大學排名、大學評鑑、與頂大計畫等要求,莫不卯足全力、全校動員。
教師面對愈來愈多的外在指標、升等壓力、論文發表、經費競賽,變得愈來愈「宅」,關注焦點日趨狹窄與功利導向。更甚者,一向自許台灣擁有華人社會中最活躍與針砭時事的「公共知識分子」,也紛紛走避甚至凋零。
這一連串論文指標中,到底給國內整體學術界帶來了什麼效益與影響?誰受益了?在後來一連串論文弊案中,無論是前教育部長蔣偉寧與前台大校長楊泮池,都是在上述制度中深受影響。不過蔣前部長在辭職數月前,已提出未來大學評鑑應朝「去指標化」方向,鼓勵大學自我評鑑以發展特色。
而另一位SSCI的倡導者前國科會(現科技部)主委朱敬一,也主張該會從二○一二年規定在每年各大學、研究機構的專題研究計畫申請上,不再列出SSCI等評定指標。但實際上台灣「去SSCI指標」上,整體高教發展迄今,仍難以擺脫影響。
影響最大的是過去台灣引以為傲的技職體系,在二十多年來「升格」政策下,變身成為「科技大學」,在強調與一般大學研究產出看齊下,期原本培育產業、經濟等現場實作人才的功能,已漸弱化。而當時倡導以SSCI等來加速台灣「學術國際化」的經建會主委管中閔,也發現台灣學術與產業嚴重脫節、技職人力短缺與人才流失等問題。
因此,解鈴人還是需繫鈴人!管中閔當選台大校長之後,如何針對教育部即將推動的深耕計畫中的「追求國際一流及強化研究能量」,仍以國外廠商Web of Science(引文索引資料庫)中的SCI、SSCI與ESI資料庫論文數為指標,且嚴重向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及醫學類傾斜之嫌,能夠提出台大甚至是台灣高教的因應處方?
尤其如何為台灣「工業4.0」人才培育需求中,提出台大改革模式與藍海策略?吾人將衷心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