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文集】米開朗基羅效應

文與圖/林一平 |2018.01.09
2833觀看次
字級
作者繪米開朗基羅 圖/林一平
作者繪〈羅斯柴爾德銅雕〉 圖/林一平
〈大衛〉 圖/林一平

文/林一平

大家都在談創意。我很相信,創意的培養可以經由觀察有創意的人的過程中習得。換言之,「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自高」,這是所謂的米開朗基羅效應 (Michelangelo Effect) 。這個效應是心理學家觀察到的現象,如果你有決心學習創意,在觀察有創意的人的行為過程,便漸漸能展現出自己的創意風格。一般大學進行系統式的授課,沒有創意涵養的教授仍可以照本宣科,只不過產生的「米開朗基羅效應」,是教出沒有創意的學生。

米開朗基羅是(Michelangelo;1475-1564;圖一)真正有創意的大師,一塊頑石在他手中能化腐朽為神奇。因此心理學家以米開朗基羅命名這個效應。

我很喜愛米開朗基羅作品中的人物,個個筋骨畢露,氣態剛毅。而米老本人卻身材瘦小、頭大、面醜陋。他十五歲時和一位同學伯多祿(Petro Torigiano)一起學雕刻,伯多祿嫉妒米開朗基羅的藝術造詣,又嫌他醜陋,當有一次米開朗基羅批評伯多祿的作品,結果被伯多祿痛扁,打碎鼻梁,米老變得更是其貌不揚了。

米開朗基羅對於批評他的人,有一套反擊的方式。例如教宗的典禮官極力詆毀米開朗基羅的裸體畫,讓米老忿忿不平。於是在替西斯篤殿 (Sixtus)創作的偉大壁畫〈最後的審判〉 (dies irae)中,將典禮官畫成地獄的一個惡鬼。

我最喜歡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其手部及腹肌呈現和他另一著名的雕像〈俘虜〉相仿,都極漂亮。〈大衛〉原作收藏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美術學院。我無緣看到原作,但在莫斯科的普希金博物館看到複製品(圖二)。

2015年2月2日有一則新聞報導米開朗基羅和〈羅斯柴爾德銅雕〉(Rothschild Bronzes;圖三)的關係。新聞指稱,英國的研究團隊考證,認為〈羅斯柴爾德銅雕〉的創作者是米開朗基羅,如果屬實,這將是米開朗基羅唯一傳世的銅雕作品。被檢視的銅雕作品是以其早期收藏家羅斯柴爾德(Barons Adolphe de Rothschild;1823-1900)命名。而這座銅雕應該是米開朗基羅完成〈大衛〉之後的另一傑作。

羅斯柴爾德擁有這件稀世銅雕,被世人稱為「羅斯柴爾德銅雕」並不令人意外。這個財力雄厚的家族以收藏藝術品聞名於世。家族中的艾德蒙 (Edmond de Rothschild;1845-1934)曾經捐贈超過 40,000 件珍貴的圖紙印刷品,以及罕見的書籍和手稿給羅浮宮。1940 年代納粹掠奪羅斯柴爾德家族在巴黎的藝術收藏,直到今日,仍有許多藝術品未被尋回。艾德蒙能保存米開朗基羅的〈羅斯柴爾德銅雕〉,真是功德無量。

心理學有另一個名詞「鯰魚效應」 (Catfish Effect),其原意是指透過引入強者,激發弱者變強的一種效應。以往漁夫捕捉沙丁魚,返航後沙丁魚都已奄奄一息,賣相甚差。有一位聰明的挪威船長想出將鯰魚和沙丁魚放在一起的方法,沙丁魚為了閃避東游西竄的鯰魚,不停游動保命,終可在漁船靠岸時存活下來,故稱「鯰魚效應」。

此效應亦可引申為棋逢敵手,能互相砥礪成長的意思。米開朗基羅和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兩位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大師,就有鯰魚效應的最好例證,彼此良性競爭,激盪出藝術創作的火花。

話說義大利佛羅倫斯(Florence)打算為維奇奧宮繪製大廳內的巨幅畫作,同時邀請米開朗基羅和達文西來「投標」爭取創作。兩個人競爭,最後卻都因故放棄,沒有分出高下。後來兩個人又較勁製作大衛雕像,結果米開朗基羅勝出,完成了永垂不朽的〈大衛〉雕像;而落敗的達文西專注投入解剖學研究及繪畫創作,在科學與繪畫上也締造出偉大的創新。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