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人人生而平等是理想,在現實生活卻並非如此。國健署首度發布「健康不平等報告」,發現台灣健康不平等現況與社會階級相關,且在胎兒時期就已浮現端倪,持續擴大差距,除了受到家庭財富、居住環境、社經地位等因素影響,也與母親教育程度息息相關。
調查發現,母親教育程度在國中以下族群,其嬰兒死亡率超過千分之五,母親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上者,則降至千分之三以下。但青少女生育的嬰兒死亡率超過千分之八,二十五至三十四歲母親生育的嬰兒死亡率低於千分之三。
國健署指出,母親的教育程度與嬰兒死亡率、出生體重、晚上刷牙、讀睡前故事有關,不僅影響孩童健康,也影響兒童的學業表現,來自貧窮家庭的孩子,日後生命機遇較差,也導致成年後健康狀況較差。
健康不平等報告計畫主持人、國健署前署長邱淑媞指出,導致健康不平等的因素包括教育、勞動、家庭社經地位、居家環境與地域等,各種因素環環相扣,世界先進國家因全球化導致經濟M型化,也導致健康不平等狀況。
邱淑媞表示,聯合國都在試著尋找解方,除了衛福部公衛政策,政府各部會也要一同努力,包括提升教育品質、改善勞動環境等。研究發現,衛教成效有限,必須透過嚴格法規,如提高菸品價格、強制執行戴安全帽、繫安全帶、車輛加裝安全座椅等,才能降低意外事故的死亡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