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 什麼樣的美術館展覽 零度以下寒冬仍非看不可 文/記者任沁沁、朱家瑩、白少波 |2017.12.30 語音朗讀 103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美術館外等候進場的觀眾隊伍,延伸到一公里開外。圖/記者任沁沁、中國美術館 任伯年的國畫作品《花鳥四幀》 27cm×40cm×4cm,「1884年—1885年」,家屬捐贈老舍、胡絜青藏畫。圖/記者任沁沁、中國美術館 齊白石國畫作品《公雞》147.4×34.4cm,1935年。圖/記者任沁沁、中國美術館 文/記者任沁沁、朱家瑩、白少波 十一月十七日至二十六日,北京的最低氣溫都在零度以下,寒風凜冽。儘管如此,位於東城區五四大街的中國美術館外,等待進館參觀的隊伍每天都綿延到一公里外的下個路口。 持續十天的「美在新時代——慶祝『十九大』勝利召開中國美術館典藏精品特展」,總參觀人數近十三萬,刷新紀錄。 人們稱之為「非看不可的豪展」,參展作品總共二百多件(套),均出自二十世紀名家之手,且絕大多數為首次走出地下藏品庫的「生貨」。其中,僅吳冠中的作品就多達三十八件,齊白石作品有三十二件。 為孩子播下美的種子 齊白石、吳昌碩、傅抱石、葉淺予、徐悲鴻、林風眠、李可染、吳作人……這些創作者無一不是中國現代畫壇巨匠。對於大部分人而言,能近距離觀看他們的真蹟,實屬難得。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以「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最高水平」來界定這批畫作在藝術史上的地位,它們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共同建構起了一段完整的二十世紀中國美術史。 他說,藝術作品的溫度來自人民,道德就是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筋骨則是自強不息的精神。「這些大師作品唯真唯美,源於真性情真情感真功夫,也源於一個時代的沃土。」 中國美術館原來每天限制六千人次觀賞,但因為展覽空前火爆,增加到每天一萬人,周五、周六、周日閉館時間也延長了一小時。即便如此,依然滿足不了民眾需求,雙休日參觀量突破每天二萬人次。 被寒冬裡排隊等候的參觀者感動的吳為山,提醒執勤人員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安檢速度,讓更多人有機會與國寶面對面。 一群大約五、六歲的孩子,在媽媽的帶領下也來看展。其中一位三十一歲、姓白的媽媽告訴記者,不論孩子能否看懂,希望在他們的心中種下美的種子。 她的孩子最喜歡一幅《鵝》的作品,這是徐悲鴻創作於一九三五年的國畫,此次也是第一次公開展覽。紅冠、紅蹼、白羽,大師用寥寥數筆,就勾勒出潔白高貴、顧盼生姿的動人畫面。 齊白石大師對詩、書、畫、印樣樣精通,他曾有言:「吾詩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畫第四」,此次展覽不僅展出齊白石的眾多畫作,還首次「曬」出他的篆書作品。 除此之外,傅抱石、李可染筆下的山,林風眠筆下的花,吳作人筆下的駱駝、熊貓……無不令人稱奇。 找到自身文化的座標 歷數此次展覽作品,從晚清趙之謙、何紹基,由民初海派任伯年、吳昌碩諸家承上啟下,到齊白石、傅抱石、葉淺予、李可染等從傳統中開拓出花鳥、山水、人物畫新路;從舒乙捐贈的老舍、胡絜青藏畫中的作品,到徐悲鴻、林風眠、龐薰琹融合中西,油畫、國畫雙管齊下,傳承與引進相結合,開宗立派建構學術體系,到吳作人、吳冠中發揚各自傳派,登上藝術高峰……可謂群峰並峙、經典燦爛。 「從遠處看,再高的高峰,都在你平視的眼光裡。群峰錦繡,水流潺潺,希望人們能看到文化的源泉。」吳為山認為,站在新時代看二十世紀的藝術家,既要仰望他們,也要有未來創造的自信。而這也是辦展的初衷,在凝視與對話中找到自身文化的座標,堅定信仰和追求。 美術館是寶庫 而非「冷宮」 一九六三年開放的中國美術館, 是以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近現代美術作品為重點的國家造型藝術博物館,收藏了十九世紀末至今,各類美術作品十萬多件。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指出,在新時代,美術館更要發揮精神價值引領作用,帶領民眾釋放美術創造活力,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宏觀格局中,理性、辯證地看待傳承與創新、民族與世界的關係,對中國美術的思想體系、文化價值有自信。 「中國美術館的庫房不是『冷宮』,而是美的『寶庫』。美術為時代存形,為人民書寫,美術的成果也應回歸於大眾之中。」吳為山強調。 歡喜幸運能見到真跡 為此,近年來中國美術館啟動了「典藏活化」系列展覽項目,讓藏品「活」起來,有計畫、有步驟地進行學術研究、展覽展示,並與海內外各級美術館展開交流合作,得到廣泛認可。 與這場「豪」展同期進行的,還有百歲老人、國學大師饒宗頤的「蓮蓮吉慶——饒宗頤教授荷花書畫巡迴展」、「滄海一粟——劉海粟藝術展」、「寶藏經典活化精神——中國美術館典藏精品陳列」、「白俄羅斯國家美術館典藏精品展」等重量級展覽。 「真是生逢美好的時代,有生之年有幸得見如此多的名家真跡,發自內心地知足。」一名來自湖南的六十九歲退休教師任麗芬臉上掩飾不住喜悅,她排了半個多小時隊伍才得以入館。 上一次人們「排長龍」參觀的展覽,是北京故宮於九月推出的「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主角是一幅宋代青綠山水畫——《千里江山圖》。為了一睹這幅名畫風采,連續數十天,每天都有成千上萬人在入口排隊。 在一家雜誌工作的徐金曦先後兩次走進北京故宮觀展,第二次從早上八時多進入,直到晚上十點再次目睹《千里江山圖》,在故宮等待了十四個小時。「眼見彎月從下午初升,到懸於東雁翅樓頂,再轉到東雁翅樓上。」 據工作人員介紹,清明上河圖展出時,最後一批遊客排隊到凌晨五點才看完。 讓民眾成最大受益者 適應新時代變化,愈來愈多藝術場館借助現代傳播手段與載體,改變過去單調、枯燥的說教,把殿堂文化的訴求融入大眾文化表述之中。各類藝術館已經成了中國大陸民眾生活的一部分,徐金曦用「不在博物館,就在去博物館的路上」來形容這種「文藝生活」。 今年中國大陸十九大報告提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如何讓文藝作品更接地氣、如何切實滿足人民群眾在新時期新的精神需求?吳為山的答案是:活化經典,推陳出新;弘揚精神,激勵創新。「讓人民群眾成為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的最大受益者。」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2017「地球衛士獎」 塞罕壩 下一篇文章 大陸社會觀察 世界最大規模技職教育正翻轉 熱門新聞 01【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2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3【國學探究】 人相忘乎道術:《莊子》論「忘」的生命智慧2025.05.0604頻率對了就共鳴2025.05.0505【考考你的智力】2025.05.0506長期運動協調身心 能增深層睡眠時間2025.05.0607量子糾纏與量子技術2025.05.0608桑椹養顏抗衰老 母親節蛋糕好選擇2025.05.0609小粒子 大未來2025.05.0610曼谷文教中心 親子彩繪燈籠 2025.05.0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余江 百年匠人到智能眼鏡【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