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之珍--添幽興竹詩筒

慧珠 |2005.10.19
359觀看次
字級

「誰將圍寸竹,截作徑尺筒。」這是清初詩人查慎行〈詩筒為損持賦〉中的句子,寫的正是晚明士人出遊必備之物──詩筒,直徑約一寸長尺許的竹筒。據記載,明清間許多著名的竹刻家都擅長雕製詩筒。

關於詩筒的起源,《唐語林》載:「白居易為杭州刺史,與吳興守錢徽、吳郡守李穰酬唱,多以竹筒盛詩往來,謂之詩筒。」此後,文人雅士用詩筒傳遞詩稿、往來賡唱形成一種風氣。唐朝詩人李賀〈賦贈鄭少如畫家〉:「春藏腕底若花神,惜我空囊嗟負負。」可見他外出必攜帶詩囊,其功用正如詩筒。

到了明代,詩筒更成為文士出遊時攜帶的文具,詩興一發,摘得佳句,當即記錄。晚明士人癡愛自然山水,更喜以詩文、書畫留下了出遊之逸趣,於是對出遊用具也十分講究。

高濂在《遵生八箋》中專列有「遊具」,屠隆《遊具箋》描述出遊時的「備具匣」,內有詩筒與茶具、香爐、文房用具等,詩筒內「藏紅葉各箋,以錄詩」「紅色者肖紅葉,綠色者肖蕉葉,黃色者肖貝葉。山遊時,偶得絕句,書葉投空隨風飛揚,泛舟付之中流,逐水沈浮,自多幽趣。」

騷人墨客三五人,相約出遊,沿途吟詩作對,取詩筒內詩箋,提筆一揮而就,復付諸流水,何等暢快何等逍遙;比起今日之便條紙、筆記本,竹詩筒與詩箋似乎更多了一份自在與幾許幽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