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末遺民畫家石濤曾在他的《畫語錄‧山川章第八》中,提到一句經典的名言:「搜盡奇峰打草稿」,意即畫家除了平時勤於讀書,並向傳統學習之外,應開闊視野、行萬里路,且盡其可能於外界事物進行寫生,於「天下奇峰異巒盡收於寫生畫稿之中」,強調創作者從室內靜態的閱讀與臨摹操作,移至戶外動態的心、手、眼合一之鍛鍊。
事實上,中國古代傳統山水畫家均極重視寫生,強調「師法自然」,例如五代時的巨碑派畫家荊浩,曾長期居住在太行山,朝暮看松,對著不同的松樹進行寫生,畫松計十萬本,始得松之真;而唐代著名畫家兼評論家,更將畫家與大自然的審美關係,歸結為經典的八個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影響的畫家,不計其數;元四家之一的黃公望,終日只選擇在荒山亂石中冥想坐觀,看急流轟浪,看風起雲湧,即使是雷雨交加、水怪悲叫,亦視若不顧;而清代石濤痛恨那些把「師造化」只當作一句口頭禪,僵化的畫風中醍醐灌頂,提出「搜盡奇峰打草稿」藝術實踐的主張;已故當代山水畫大師李可染更主張「看盡天下名跡,踏遍天下名山」,並認為「寫生,是畫家面向生活,積累直接經驗、豐富生活感受、吸取創作源泉的重要一環。」
寫生,並不是機械地複製自然,被動地拷貝對象物,而是畫家或藝術家在寫生的同時,要將創作時的主觀情感,或他的生命活動、意識思維等「能動作用」,結合他所反映或描繪的對象世界,一起構成他作品的整體。
所以,石濤在「搜盡奇峰打草稿」這句話前多了「山川脫胎于予也,予脫胎于山川也」兩句話,狀似描寫山川形貌,實際上,是在描寫自我,這是畫家主觀情愫的能動作用,藉山川形貌抒發自我,所以說「山川脫胎于予也」,但無論如何藉題發揮,傾瀉自我,畢竟還須通過山川的形貌,才得以完成,所以又說「予脫胎于山川也」,故而「搜盡奇峰打草稿」決非照相機底下的物理再現,草稿上也不僅是丘壑山陵,畫中之「我」實隱然可見。
附圖為筆者於濱海公路寫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