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嘉敏
現在台灣到處都是鋼筋水泥的高樓大廈,只有在鄉下地區或是廟宇寺觀,才能看到傳統建築中的「瓦」。
瓦,在《說文解字》裡說:「土器巳燒之總名。」字形像屋瓦捲曲的形狀,如瓶(裝液體的容器)、瓷(以瓷土燒製成的器物)及甕(一種口小腹大,用來盛東西的陶器),這些字都以「瓦」為部首。
「瓦」是一種鋪設在屋頂上的建築材料,用陶土燒成,如「屋瓦」。用陶土燒成的,還有瓦盆、瓦罐等。「瓦」是古時常見的材料,但隨著科技進步,反而被鋼筋水泥所取代,因此使用價值不如以往。有句諺語說「寧可玉碎,不為瓦全」,意思是說,寧願當珍貴的玉器而被擊碎,也不願當低賤的瓦片而得以保全,用來比喻為了堅持某種信念而不隨便妥協,堅持到底。另外還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諺語,那就是「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比喻各人管好自己的事,不要去管別人閒事。
在現今社會中,「瓦」雖然是不起眼的材料,但是在浩瀚的辭海中,「瓦」字是如此的多元與豐富,這些都是無形的文化價值啊!
動腦猜謎語:蓋一半,露一半,太陽出來曬一半,猜一物。
答案:屋瓦是一邊向屋內一邊向屋外,通常是向屋外的部分照到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