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舉數得 素食天地寬 文╱單德興 |2017.12.03 語音朗讀 95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作者簡介 單德興 曾任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所長,現任特聘研究員。三度獲得國科會傑出研究獎、金鼎獎最佳翻譯人獎、教育部學術獎、梁實秋文學獎譯文組首獎等。研究領域包括比較文學、亞美文學、翻譯研究、文化研究、後殖民論述。 圖╱本報資料照片 吃素,體內體外皆環保。圖╱本報資料照片 素食,就可少開發更多的牧地、農場來豢養供人肉食的動物,避免雨林日益縮減、土地荒漠化。圖╱本報資料照片 文╱單德興 隨著年事漸長,飲食愈加清淡,但也未斷絕葷食。直到二○○四年初母親往生,居喪期間全家茹素,自己身體並未出現異狀,喪期結束後就持續下去,也未出現明顯障礙。茹素期間多次出國,發現在台灣吃素固然方便,出國時只要有心,維持素食其實不會有太大的不便,各地人士也都尊重素食者的飲食習慣,甚至素食者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另一方面,先前的經驗讓我體認到各人的因緣不同,因而對自己茹素採取底下的「三不」原則:不自認清高,不予人不便,不苛求他人。 也有一些國內、外人士好奇,問我當時為什麼吃素,我的理由往往是綜合性的。最簡單的就是一個算術問題,許多統計數字顯示,同樣單位面積的土地所生產的植物性蛋白質遠高於動物性蛋白質(一說是十倍)。換言之,人類若直接透過植物,而不是肉類,來攝取蛋白質,效益大得多,土地的負擔也小得多。再就生理而言,人類的腸子結構和長度與草食動物較接近。 其次,大自然的負擔不僅在於必須開發更多的牧地、農場來豢養供人肉食的動物,而導致雨林日益縮減、土地荒漠化,就連豢養動物所需要的用水,所施用的各種化學物,以及所產生的大量排泄物,也經常因為處置不當,而汙染土壤、空氣、水源,嚴重威脅到生態環境,加速溫室效應和全球暖化等現象。進一步說,素食可以降低甚至避免感染與動物相關疾病的可能性,如眾人聞之色變的狂牛症、SARS和禽流感等。 吃素好處多多 如果說上一個理由是基於生態環保和公共衛生,那麼與個人更切身的便是「身體環保」或「體內環保」。在經濟發達富裕的地區,人們的飲食之患在於過,而非不及,肥胖也形成許多人的健康威脅。素食可降低熱量攝取,減輕身體負擔,防範多種疾病,降低個人、家庭和社會成本。 雖然富裕地區的人們有飲食肥美之虞,甚至出現糧食供應過剩的現象,但許多落後地區卻長期蒙受飢荒之苦,全球有數以億計的人口三餐不繼,營養嚴重不足。有人估計,若能以同樣單位面積生產更多農作物,並且貨暢其流,則可有效解決全球糧食短缺的問題,也更符合經濟效益、人道精神和平等原則。如果將這種不忍之心和平等原則由人類擴及動物,希望動物不致因人類的口腹之欲而受苦、喪命,就是動物權和動物解放運動的訴求了。 以上幾個理由並未涉及宗教,而且根據具體事實,對許多人都有相當的說服力——即使他們一時難以改變多年的飲食習慣,但在理智上多能接受素食的益處與論點。 對於身為人子和佛教徒的我,佛法提供了其他的理由,甚至可說是理論和實踐的基礎。正如先母以自己的生命為教材,教導我有關生、老、病、死之苦,她的往生也一度提供我機會成為素食者,進入先前有心卻無力到達的境地。 前述的素食理由大都能在佛法中找到相應的說法和經典的依據,而且是佛教與其他宗教相較之下殊勝之處。簡言之,素食符合五戒中的首戒「不殺生」與非暴力,可以長養慈悲心,而且如果明確知道自己為何素食,並能賦予現代的詮釋,則是向世間智和出世間智邁進了一大步。 其次,佛教主張「眾生平等」,這個原則不僅適用於人類,也適用於其他有情眾生(包括各種動物),甚至可引伸到對無情眾生(如植物)的珍惜敬重,因此擺脫了唯人獨尊的人類中心論,不將其他眾生視為只是人類的工具或食物。這種主張雖然不是以動物「權利」的觀點出發,卻與之吻合,並且視野更寬廣。 再者,佛法的緣起觀不但開示了人的生、老、病、死,也指出了器世界的成、住、壞、空以及萬物相依(interdependence)相連(interconnectedness)的實相,以宏觀的角度來看物理世界,事事彼此相關,人類置身的環境當然也是應該關切的對象。 總之,佛法為素食提供了堅穩的基礎,促其成為思想和行為的一部分,整合了身、口、意,將眾生與世界都視為關懷的對象,連結了人權、動物權和環境權,時時予以慈悲與智慧的觀照,由自利利人、衛生護生,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致力於眾生平等的和樂世界早日出現。 (摘自《禪思.文思》, 法鼓文化出版) 前一篇文章 處處是修行 深入其心做好菜 下一篇文章 與時俱進 丟掉不合時宜的工作觀 熱門新聞 01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2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佛教的觀點 看未來的世界 4-32025.05.0803榮譽勳章博物館 訴說得主英勇故事2025.05.0804結石恐致急性腰痛 好發夏季應多喝水2025.05.0905社論--關稅談判須公開透明2025.05.0806曼谷文教中心 親子彩繪燈籠 2025.05.0807莊靜君 將台灣書籍推向全世界2025.05.1008馬祖佛光緣贈《365日》 旅宿願點亮旅人心靈2025.05.0909社論--大罷免、大讓步、大對抗2025.05.0910【女兒的愛】讓我照顧您2025.05.0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認識身體】臭皮囊【透視親子關係】在責任和歉疚感之間【寓言故事】天宮保健官到人間【投向媒體】避免更多受害者【畫中有話】具象化我的內心世界【一舉兩得】功利性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