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一凡
文言文的名稱是相對於白話文而來的。中國從先秦至民初的書面文字皆是使用這種語言,三千多年來歷經了多次變革。
商至兩漢是文言文的成形期,多半表現於敘事文與議論文,如《史記》;到了六朝至唐,因受到詩的發展影響,出現詩化的美文體,稱為駢文,如《文心雕龍》。唐宋時有一批文人對於文章駢化近乎刁鑽的現象頗為擔憂,於是主張恢復並改革散文,代表作家為韓愈。文言文到了元明清已然成熟,駢散皆可靈活運用,表現在不同的體裁中,文人已鮮少為文體起爭端。
直至民初五四運動,時人急於走出封建,連寫文章都不願再使用文言文,故而產生了白話文,然而他們卻忘記所謂的文言文,何嘗不是當年的白話文。
近來攤開教育新聞,每天見到的幾乎都是高中國文課本文言文的比率論戰。現代孩子是因不熟悉才念到哭,引發師長的關切。為何沒人為了全然跟中華文化毫無關聯的外語論戰,孩子也學得辛苦、學到抹淚,或許這就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