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雕塑家路易斯.德布(Louis Derbré)的大型人形雕塑。圖/林政儀
巴黎圓頂咖啡館室內一景。圖/林政儀
文/林政儀
巴黎蒙帕納斯大道(Montparnasse)上的圓頂咖啡館(La Coupole),頗負盛名,大約談到巴黎咖啡館,總不會漏掉圓頂,一方面是圓頂著名的空間設計,一方面是法國近代藝術史、文學史中,有不少動人的故事發生於此。
一九二六年恩內斯特.弗洛(Ernest Fraux)與姐夫雷內.拉方(René Lafon)從巴黎著名的穹頂咖啡館(Le Dôme café)離職,兩人企圖規畫一家有別於當時巴黎古典型態的咖啡館,大膽選定僅距老東家穹頂咖啡館僅五十公尺之處,籌備興建夢想中的咖啡館,於是聘請當時法國知名的建築師巴利特(Barillet)和盧布奇(Le Bouc)設計,建造占地廣達八百平方公尺、室內立著三十三根廊柱的咖啡館。
當時,巴黎正掀起一股裝飾藝術(Art Deco)的時尚浪潮,因此,恩內斯特.弗洛與雷內.拉方聘請著名室內設計師阿爾方斯.路易斯索爾維(Alphonse-Louis Solvet)設計出具有裝飾藝術風格的桌椅和燈飾,並將大廳內的三十三根廊柱的三分之二塗上翡翠色琺瑯釉,另外,委託Alexandre Auffray、Isaac Grünewald、Louis Latapie、Jeanne Rij-Rousseau、Othon Friesz、Charles Dufresne、Florent Fels、André Salmon等二十七位藝術家將廊柱三分之一的上端加以彩繪。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二十日,圓頂餐廳、咖啡館盛大開幕,轟動巴黎左岸,其鮮明的裝飾藝術風格,在開幕當日便有大約三千位客人慕名而來,創下驚人的紀錄。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1918~1945),圓頂咖啡館更成為海外流亡作家和藝術家聚集的咖啡廳,法國詩人利昂.保羅.法格(Léon-Paul Fargue)曾形容圓頂咖啡館為「人行道學院(sidewalk academy)」,如此盛讚!
圓頂咖啡館為旅法藝術家的重要據點,包括西班牙畫家畢卡索(Picasso)、法國畫家柴姆.蘇丁(Chaïm Soutine)、日本畫家藤田嗣治(Léonard Foujita)、法國畫家費爾南.萊熱(Fernand Léger)和法國戲劇家安東尼.亞陶(An-tonin Artaud)等人。
另外,眾多文學家亦在此聚集,如:創作《百年孤寂》的馬奎斯(Gabriel Márquez)、貝克特(Samuel Beckett)、及美國作家亨利米勒(Henry Miller)等人。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也以圓頂咖啡館作為小說《女客》(L'Invitée)的故事發生背景。
在圓頂咖啡館的風光歷史中,有一段關於卡繆和沙特兩位存在主義大師的往事經常被提及:一九五七年卡繆以《鼠疫》(La Peste)一書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卡繆邀請朋友在圓頂咖啡館慶祝,當時卡謬一手高舉酒杯,另一手拿著諾貝爾文學獎,此時,同為當代存在主義大師沙特則是悻悻然地離開常坐的一四九號桌……
今年秋天,與友人第一次造訪圓頂咖啡館,一時驚豔於偌大的空間。柔黃的燈光,將翡翠色廊柱照耀得金碧輝煌,四百多個座位錯落在華麗氣派的裝飾藝術風格裡,恍如上個世紀初的裝飾藝術浪潮尚未退卻。
侍者帶領著我們至咖啡區,我與友人一邊享用著下午茶,一邊仔細端詳地面貼著立體主義風格的馬賽克磁磚和Jean Perzel設計的吊燈,室內中央的圓頂下方仍擺放著法國雕塑家路易斯.德布(Louis Derbré)的大型人形雕塑。即使一九八八年圓頂咖啡館曾大規模整修,但內部裝潢依舊保留原始的三十三根廊柱,也延續開幕時的裝飾藝術風格,彷彿昔日流連於圓頂啡啡館的藝術家,仍在咖啡館某個角落啜飲著咖啡,一切如舊。
法國詩人利昂.保羅.法格在其著作《巴黎行人》(Le Piéton de Paris)對圓頂咖啡館如此描述:「……這裡有波西米亞的氣息、對貴族氣息的輕蔑、幽默與不醉不歸。經濟不景氣雖然嚴重地打擊蒙帕納斯區,但我們仍可感受到創世之始、偉大的時代及世界末日般的狂熱……」直至今日,過往作家、藝術家在圓頂咖啡館所存留的歷歷往事,一如迷人咖啡香,一再驅使著無數遊人聞香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