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利(新北市╲退休老師)
由國際教育成就評鑑協會主持的「二○一六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計畫」,此調查是根據全球二十四國、九萬四千多名學生參與,以國中八年級做調查的台灣學生,在公民認知測驗的整體平均得分五百八十一分,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丹麥。
我曾經擔任台北市國中八年級公民任課教師,對於這個名列前茅的成績,我認為有討論空間 。
台灣學生拿到國際第一的兩項,包括在「使用網路得知國內外新聞」,以及「在網路或社群媒體貼文或貼圖表達關於政治或社會議題的意見」的比例。
因為國中生透過網路擷取政經文教新聞,取代來自平面報紙與電視,基本上與他們不太看報紙或收看電視新聞,以及隨身攜帶智慧型手機有關。
只是來自網路的新聞資訊,如果沒有經過嚴謹處理「國內外新聞」,尤其是人云亦云的小道不確定消息,這種囫圇吞棗的掌握公眾議題,難免會讓激情、偏激的議題所誤導新聞真相。
我在擔任教學期間,學生一聽到要考「時事」新聞議題,學生就開始考前惡補,或希望老師透露新聞事件,好讓他們透過網路下載新聞,來閱讀應急。
對比國內外政經文教的新聞,他們比較熟悉體育、演藝相關資訊,所以「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的背後,依然看不到實際真相。
為了證明台灣的國中生公民素養的確全面高於國際,教育部應該責成全國的中學公民、社會科老師建立「讀報」、「加入服務性的社團」,以及整理出如何正確掌握來自媒體的公共議題資訊,如何扮演一個具備明辨是非的好公民,是要從小開始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