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高雄訊】為找出人類罹患乳癌的致病基因,高雄醫學大學、中研院及三軍總醫院共組的本土乳癌團隊,參與英國劍橋大學領導的研究,分析全球二十四萬名乳癌患者及健康婦女檢體,共找到六十五個新的乳癌基因體位點,將對未來乳癌預防、治療產生關鍵性影響。
這項由台灣醫界參與的大規模乳癌研究成果,本月躍登國際學術權威期刊《自然》(Nature),展現台灣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合作的亮眼成果。
研究團隊成員、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侯明鋒表示,乳癌是台灣婦女好發癌症首位,尤其台灣乳癌患者發病年齡比國外年輕十歲,乳癌基因位置點的新發現,可望讓未來基因檢測技術更臻成熟。
中研院生醫所教授沈志陽說,團隊累積十多年來參與國際乳癌研究聯盟經驗,以生物晶片的基因定型技術,分析二十四萬筆檢體,其中台灣占了四千筆,是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乳癌基因研究。
沈志陽表示,帶有乳癌變異基因者,可能發病、也可能不會發病,不過每帶一個乳癌致病基因,發病機率是未帶因者的一倍多。目前全球已發現八十五個乳癌基因體位點,若再加上新發現的六十五個基因體位點,將使全球乳癌基因資料庫趨於完整。
由於目前臨床上的基因晶片檢測,受限成本及技術,僅能測出廿多個乳癌基因位置,沈志陽說,該研究不僅能讓未來乳癌基因檢測更精確,在藥物研發上也能更為個人化、精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