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軟組織到骨頭都能製造 3D列印器官 掀醫療革命

編譯余曉惠 |2017.10.14
2372觀看次
字級

編譯余曉惠

1年前,有個名叫賽珂(London Secor)的11歲小女孩在梅約診所(Mayo Clinic)準備接受手術,移除骨盆裡1顆罕見的腫瘤。過去醫師遇到這種案例,會考慮截掉病人其中1條腿,因為腫瘤已經擴散到骨頭和骶骨神經,正在侵蝕髖關節,幸好賽珂不用承受這種痛苦,這都拜3D列印進步所賜。

梅約診所在手術前先模擬賽珂的骨盆做出同等大小的3D模型,裡頭有膀胱、靜脈、血管、輸尿管和那顆腫瘤。這讓醫療團隊可以進行詳細的檢查,找出能夠移除腫瘤又不必截肢的手術方式。

梅約診所去年大約做了500多個3D模型,它和世界上許多組織正在努力尋找能夠用3D列印改善醫療水準的答案。若干研究機構成立實驗室,並找來Stratasys、3D Systems和Formlabs等3D印表機製造商合作。一些大公司也加入這個行列,奇異(GE)主攻3D印表機和把影像轉換成3D物體,嬌生(Johnson & Johnson)重點則在研發能用來列印客製化產品的墨水材料。

3D印表機除了可以做出器官模型,也被應用在植牙、聽力輔助、義肢、藥物甚至人體皮膚上。市調公司顧能(Gartner)預估,到了2019年,已開發國家有10%的人得靠3D列印的產物生存,超過1/3的外科手術無法不依賴3D列印技術。另一家市調機構IndustryABC則預言,到2020年,整個3D列印市場規模將擴大到12.1億美元,而去年僅6.6億美元。

雖然這個產業還很年輕,但顧能研究主管古普塔(Anurag Gupta)說,3D列印技術「可能對醫療產業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一如幾年前的網際網路或雲端運算」。

3D列印技術早在1980年代就出現,但近年隨著軟硬體進步,成本降低、品質也提升。Stratasys公司5年前只能使用1、2種材料,做出1、2種顏色,現在可以同時做出6種材料,還能滿足超過36萬種材質和顏色的需求,無論是軟組織還是骨頭都能更精準模擬,未來有望再擴大應用範圍。

從醫療器材、手術工具到藥物,各種客製化的醫療需求,也為3D列印技術普及推波助瀾。專家最看好客製化藥物的未來,也就是依據不同類型病人需求,製作出特定劑量和形體的藥物。Aprecia製藥公司最近推出3D列印的癲癇藥物「Spritam」,雖然劑量很高,但喝一小口水就能迅速溶解,形體易於吞嚥。

顧能的古普塔說,列印肝臟或腎臟等人體器官是3D列印技術的終極發展目標,但是還要10幾年才能實現。不過,目前人體某些部位已經可以3D列印了,例如馬德里卡洛斯三世大學和西班牙生技公司BioDan已能列印出人體皮膚,最終有望幫助燒燙傷和皮膚病患者。嬌生和Aspect Biosystems公司合作,研發可以生物列印(bioprinted)的膝蓋軟骨組織。

對醫院來說,跨入3D列印技術是一筆可觀的投資。列印塑膠和聚合物的工業用3D印表機的價格帶很廣,低至1萬美元、最高可達40萬美元。3D列印技術的「隱藏成本」也不容小覷,工程師要把大量的核磁共振成像(MRI)、電腦斷層攝影(CT)和超音波掃描,轉換成能夠列印成3D模型的資料,此外,光是列印本身就需要一點時間(如梅約診所列印骨盆和腫瘤要花上60個小時)。

不過,3D列印還是能省下一大筆費用。列印特定器官能為執刀醫師省下原本在開刀房會花掉的許多時間,為病人量身打造的器官或植入物,能減少可能浪費的材料和中間支出,切合病人需求也意味著替換頻率較以往大為降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