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麗娟
我住在一個可以串門子的集合型住宅。元宵節,小孩子提著燈籠在中庭閒逛;中秋節,「一戶一佳餚」,住戶煮了拿手好菜在中庭共餐;年終的跳蚤市場,你家的鍋子跑到我家,我家的布偶住進別人家。
熟稔的鄰居也常常互借蔥薑什麼的,相比之下,俗話說的「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其實有點見外,因為在這裡,借的東西通常是一去不回。但是借幾棵蔥,還回四分之一顆的大西瓜;借幾瓣蒜也不會因此算了,幾天後,像是生了利息般還來一袋地瓜;我想要炒麻油紅鳳菜卻忘了買薑,跟樓上的鄰居借,還附送一碗麻油,她說是故鄉北港的特產,很香唷!
陳太太的冰箱壞了,牛奶、果醬借放我家的冰箱,新冰箱送來後,她拿來幾棵自己種的蘿蔔當「贖金」,接回自家牛奶和果醬;開學那天的清晨六點半,我家電鈴響了,有人來借襪子,因為兩家女兒讀同一所高中,襪子是草綠色的,跟其他學校的黑襪、白襪不同,還好,我有多買幾雙備用。
林媽媽來借手錶,因為兒子要去當兵,出發前才發現沒有手錶。現代人有了手機後很少戴手錶,林媽媽聽說進了成功嶺,手機得按規定放在置物櫃,兒子平日在家都要靠鬧鐘才能起床,怎麼辦?老公立刻拔下手錶遞給她。後來林媽媽送了我兩張感恩餐券,我們許他一個準確的時間,她還來一頓浪漫的空間。
小庭院種的龍吐珠開花了,白裡來紅裡去,像一道花瀑,鄰居問何處買?我剪了幾段送他阡插;圖書館的活動註明要親子同行才可報名,我只好跟鄰居借小孩;有人出國,我家得騰出空間,因為她的花盆要來借住幾宿。
常常跟鄰居借東西實在不好意思,三芝茭白筍盛產時,我會跟一位八十歲的老婆婆買二十斤分送芳鄰;屏東娘家寄來水果,我也樂得與鄰居分享。就這麼借來借去,借出了濃濃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