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文忠
一個人只有做到以誠待人、言而有信,才能真正打動別人,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和認可。
有一個故事叫「曹攄約囚」。曹攄是晉朝的縣令,當時他所在縣的牢房裡關了很多死刑犯,他年底去監獄巡視,心裡很可憐他們,就說:「過新年是全家團聚的時候,你們現在判了死刑,在等候處決,你們想不想暫時回家去見一見親人?」
這些囚犯聽到縣令這麼說,都感動得哭了,都說「如果能回家看看,就算死了也沒什麼遺憾了」。曹攄就說:「看到你們痛哭流涕的說想親人見面,說明你們還有一點人性、良心未泯,我做主,放你們回家過年。但是,我也派不了那麼多人跟著你們,所以我規定一個時間,你們回來報到,我以誠待你們,希望你們也能以誠回報。」
很多曹攄手下反對,說:「這些都是重犯啊。你把他們放回去,他們跑了怎麼辦?這責任不都你擔了嗎?」曹攄說:「這些人都是小人物,但是如果我們以誠信恩義待之,我相信他們不會不回來。我替諸位擔責任,若有犯人逃掉,或者在外面犯罪,跟諸位無關。」歷史記載,這些犯人到了規定的日期,全部回來報到。
現在媒體也有報導,監獄會採取人性化的措施,感召、教育受刑人,如果他犯的不是重罪,對社會危害不大,本人又有改過的表現,就可以讓他回去過年,讓他回家看看父母,感受一下親情,是有助於改變的。
【原文】……獄有死囚,歲夕,攄行獄,愍之,曰:「卿等不幸致此非所,如何?新歲人情所重,豈不欲暫見家邪?」眾囚皆涕泣曰:「若得暫歸,死無恨也。」攄悉開獄出之,克日令還。掾吏固爭,咸謂不可。攄曰:「此雖小人,義不見負,自為諸君任之。」
(引自《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