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祐宜(專業經理)
本月最引人注目的商業新聞,就是蘋果公司發表了最新一代的手機iPhone X,其中一個新功能是拿掉了傳統的Home鍵,並採用全新身分認證機制「Face ID」,來取代先前的指紋辨識。簡單的說,使用者只要用手機照一下自己的臉,就可以解鎖螢幕或支付款項。
網路上有個笑話,說有了這款手機,你的伴侶可以趁你睡覺的時候,拿手機往臉上一照即可解鎖,但事實上,這款手機只有在使用者雙眼睜開直視手機的情況下,才會解鎖。
此外,蘋果也宣稱3D感測的臉部解鎖技術,比以往的指紋辨識(Touch ID)擁有更高的安全性,只有百萬分之一的機率,可能遭擁有類似長相的人破解,相較下,指紋辨識則是五萬分之一。
人臉辨識是一項熱門的計算機技術研究領域,是利用生物體本身的生物特徵,來區分不同的個體。其優勢之一,是這種識別方式,並不容易被「被識別的個體」所察覺到,所以也不容易被欺騙或偽裝。
人臉辨識技術,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的重要的應用層面,主要是在減少犯罪以及行銷活動等方面。國際機場是最需要使用人臉辨識系統的環境,可防止恐怖分子搭機或防範罪犯出入境。
另外,像是學校、銀行或政府機關等場所,須預防如綁架、搶劫等各種犯罪的可能性。當然,這項技術也可以協助辨識考生的身分防止舞弊,或記錄員工出缺勤情況。
商業方面的應用也很廣泛,例如在百貨公司或賣場中,可用來做人流統計,分析不同年齡層與性別的顧客行為。此外,也可降低失竊與交易糾紛,或協助家長找到走失的小孩。
在英國,已經有零售商用它來辨認有竊盜前科的顧客;在威爾斯的足球場上,也逮捕了一名嫌疑犯。在中國大陸,人臉辨識被用於驗證網約車司機的身分,以及讓遊客進入景點等等。
相較於指紋不是那麼容易取得,人臉可以在很遠的距離就被拍攝,是非常容易取得的「公開」資訊。
舉例來說,世貿舉辦了電腦展,數萬人湧入參觀的同時,各廠商也拍到了參觀民眾的臉孔,並可能透過集團內的資料庫,取得參觀者民眾的連絡資訊,然後將各種廣告訊息傳送過去。
因此,雖然人的臉孔是個人所獨有,但因為容易被取得,若是某企業擁有快速、大量的記錄與儲存分析人臉圖像的能力,即可能產生隱私權被侵犯等隱憂。
另一個隱憂是,人的臉孔除了代表自己的身分外,還顯示了許多其他的訊息,像是「情緒」。在大部分公開的場合中,人們必定會小心地隱藏自己的各種情緒,以避免讓其他人查覺到那些不想被對方查覺到的各種「訊息」。
但當人臉辨識技術發展到某個境界,人們喜怒哀樂等表情被辨識取得後,送入電腦做分析運算。如果老闆能透過這種技術查覺員工在工作時所產生的不滿情緒,或伴侶、好友間察覺對方並不如表面般的真心對待,於是,各種社交互動的基礎,可能就此崩解與改變。
科技的發展,對於整個國家社會,必定是有利也有弊。人臉辨識系統,雖可大幅提高民眾的安全性,但也可能引發隱私權等法律問題。
美國西雅圖已經有AMAZONE GO的無人超市出現,這對賣場售貨員的生計,不啻又是另一項巨大威脅。
筆者以為,面對各種科技領域的快速發展,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必須更積極,要先預想好新科技可能衍生出各種法律或經濟上的議題,以及因應之道,才能讓整個國家在享受科技帶給民眾好處的同時,整個社會所付出的成本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