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樂演奏家 吳彤 一路堅持 才有生命力 整理報導/杜晴惠 |2017.09.24 語音朗讀 303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吳彤,1971年9月21日生於北京,民樂演奏家。圖/中新社 吳彤(中)與紀錄片導演劉暢(右一)等人出席新片記者會。圖/取自網路 影片中的民眾演員在記者會現場演奏。圖/取自網路 整理報導/杜晴惠 曾兩度與大提琴家馬友友一起拿下美國葛萊美獎的吳彤,日前與導演劉暢一起出席音樂紀錄片《路隨心定》的發表會,這部紀錄片記載了雲南原生態音樂的生存環境與現狀,以及民樂傳承的軌跡。吳彤說:「無論完美還是遺憾,只要不辜負內心的熱愛,並一路堅持下來,才是擁有生命力的作品。」 一部名為《路隨心定》的音樂紀錄片日前於北京舉行發表會,這部紀錄片記載了原生態音樂的生存環境與現狀,以及中國大陸知名演奏家、同時也是音樂人吳彤在尋「笙」之旅中獲得的感動。 紀錄片導演劉暢說:「從一開始就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一路上大家跟隨著自己內心的執著和熱愛,相互影響相互激發,走到了終點,回頭發現這也正是我們追求的創作初心。」吳彤則在拍攝過程中被音樂感動,被民樂傳承的軌跡震撼,也被孩子的熱忱所感染。他說:「無論完美還是遺憾,只要不辜負內心的熱愛,並一路堅持下來,才是擁有生命力的作品。」 為了讓大山裡擁有音樂天賦的孩子看見更廣闊的音樂世界,走向更大的平台,發表會同時宣布影片中的樂團將成為真正的少年樂團——「愛快樂少年樂團」。這些孩子年齡都在六到十七歲之間,有著不同的生活背景、文化習俗,使用不同的樂器,但他們對於音樂抱有相同的熱愛與嚮往。 絲路合奏團創始成員 台灣的讀者或許並不知吳彤是誰,但若提到他兩度與大提琴家馬友友一起拿下美國葛萊美獎,一定會留下深刻印象。 無庸置疑,馬友友是兩岸最為熟知的音樂家,曾榮獲多達十七座的葛萊美獎,包括「最佳室內樂演奏」、「最佳樂器獨奏獎」、「最佳古典音樂當代作曲」、「最佳古典音樂專輯」、「最佳古典跨界音樂專輯」、「最佳世界音樂專輯」等六個獎項,其中「最佳室內樂演奏」就抱回五座。一九九九年,擅長演奏「笙」的吳彤與馬友友相識,兩人成為全球性音樂團體絲路合奏團的創始成員。 今年四月,這個合奏團發表一張名為《絲路鄉愁》的專輯。接受專訪時,吳彤談到他與「笙」這個樂器的不解之緣。 他說當年祖父想把音樂當成職業,帶著吳彤的父親到北京,在和平門附近興建了一座生產樂器的工廠。「他們專門生產笛、嗩吶、管、笙等風鳴樂器。祖父從和尚、道士那裡學到了與音樂有關的知識,因為當時的宗教儀式中,常常用到風鳴樂器。」 由於家庭的因素,自己成了家族裡第四代的「笙」演奏者,儘管這項樂器是父親為他所選,但就像鋼琴一樣,「笙」有固定的音色和音調,對於他後來的歌唱事業是一種很好的訓練。「演奏了大約三十五年之後,我才開始理解這種樂器背後美麗的歷史。那之前我並不真正理解笙。我常常納悶父親為什麼選了這麼一個樂器。當年在搖滾樂隊裡,吉他能傳遞非常強烈的情感,但我吹笙的時候,就感覺差點兒意思。它有著自然的音色,但不能製造滑音,也不能插電。它不夠有力,或者說不是十分具有表現力。」 笙代表文化核心價值 然而,經歷搖滾的歲月,他開始意識到,「笙」代表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它有很多高貴的品質。它不走極端;它坦坦蕩蕩。它直接卻不呆板。它有著獨特的簡潔之美。」 從他有記憶以來,嚴肅的父親未曾阻止他任何人生抉擇,唯獨大學時代成立搖滾樂團,父親強烈反對。「那個時代,任何玩搖滾的人都被認為是流氓——留長髮、穿破衣爛衫、抽菸。而且很難靠搖滾掙錢。我們的日程表上,一年也許只有三場演出,通常是那種小規模的地下表演,觀眾就兩三百人。演出開始兩小時前,或許會接到一個電話讓你不用去了,因為警察來過了,演出取消了。」 許多人總是在歷經歲月洗禮,才願意回頭看看自己的原始出發點。在馬友友和絲路合奏團的最新專輯《絲路鄉愁》中,吳彤與演奏家阿比蓋爾.沃什伯恩(Abigail Washburn)合作了一首〈回家〉(Going Home)。吳彤說:「歌詞原文非常樸實,非常接地氣,我們希望能找回最初的那種感覺。它指的並不是真實的家或者地理意義上的家,而是更像一種精神家園,甚或死亡。它講的是人們身後的歸宿。」 小檔案 吳彤,1971年9月21日生於北京,民樂演奏家。 出生於滿清貴族音樂世家,5歲跟隨父親學習笙、嗩吶等各種民族管樂器,1983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小,1987年開始創作並演唱流行歌曲,1994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 就讀中央音樂學院時,曾與同學趙衛、周旭、李強、焦全傑組成「輪迴樂隊」,由他擔任主唱,這是中國大陸第一支學院派搖滾樂隊。1993年,他將宋朝詞人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改編為搖滾歌曲〈烽火揚州路〉,一砲而紅。2004年,輪迴樂隊宣布因「音樂理念產生分歧」,與他終止合作關係。 儘管如此,吳彤在音樂方面仍繼續展現跨界長才,2010年以專輯《快樂》和大提琴家馬友友等人榮獲第52屆格萊美最佳跨界古典專輯獎;2017年再度和馬友友等人合作,以《歌詠鄉愁》榮獲第59屆格萊美最佳世界音樂專輯獎。 與馬友友一起描繪 玄奘大師的內心世界 吳彤是在一九九九年於美國密執安大學音樂學院舉行中國民族管樂器講座,結識了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最後兩人都成為絲綢之路樂團的核心成員。 二○一六年九月中旬,馬友友與吳彤登上烏魯木齊人民會堂,與新疆愛樂樂團同台,演奏著名作曲家趙麟的作品《度》。 這部作品取材於玄奘大師所著的《大唐西域記》,記錄玄奘大師取經從苦難、徬徨到歸於平靜的歷程,也有「普度眾生」的意思,一共分為三個樂章——〈相〉、〈喜〉、〈悟〉,是作曲家趙麟為馬友友和吳彤量身打造的大提琴與笙二重協奏曲。 陸媒報導,音樂會現場,馬友友演奏的大提琴深沉而悠揚,抒發著玄奘大師的內心世界,吳彤演奏笙,時而輕盈細膩,時而輝煌燦爛,與大提琴配合得天衣無縫,營造出空靈悠遠的意境,每曲終了後都有長達一分多鐘的掌聲。 儘管現場許多觀眾都是衝著馬友友的盛名前來聆聽,但令人意外的是,傳統樂器能與西方樂器如此契合,觀眾胡月倩就說,「從沒有想到傳統的樂器笙和大提琴結合得如此完美。」 以交響樂章傳播國樂 這不是馬友友和吳彤第一次合奏《度》,二○一五年兩人在美國紐約林肯中心舉行的中國新年音樂會上合奏,仍由指揮家余隆擔綱指揮。當天觀眾最期待的節目就是兩人合作演出的協奏曲《度》。 二○一三年兩人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的合奏算是全球首演。當時記者採訪創作者趙麟,他說,笙作為古代廟堂祭祀的樂器,其飄搖、空靈的特質最能演繹音樂中的神性,而大提琴則代表人性,「沒有一種樂器比大提琴更適合表現人的情感。」 中新社報導,趙麟為創作這部作品,住了兩年辦公室,讀各種哲學和歷史書,腦中一有旋律就記錄下來。在馬友友看來,這是趙麟超越技巧、達到內心聲音的作品。 指揮家余隆則說,用西方觀眾能接受的交響樂形式傳播中國音樂和文化,在國外特別受歡迎。希望通過演出自己的委約作品,將中國頂尖藝術家和作品推向世界舞台,傳播中國自己的交響樂文化。 為絲綢之路樂團自豪 今年再度與馬友友一起榮獲葛萊美獎,吳彤說:「從第一天見到友友這樣的音樂大師,我就知道肯定會學到很多東西,而且後面的十多年當中,還見到這些了不起的、來自不同國家的音樂家。無論是印度、還是伊朗、還是俄羅斯、美國,跟他們在一起確實學了很多東西,他們也非常喜歡中國的音樂。這個過程中我覺得更多是一個感受、學習和分享的過程,得獎是個意外之喜。」 當記者問他,在絲綢之路樂團比過去身為搖滾樂隊主唱更有幸福感嗎?吳彤說:「任何一種音樂,無論是搖滾樂還是世界音樂,你面對的其實不是這種音樂風格,你是面對著觀眾表達自己,所以在那個時候跟你一起共同合作的人,其實是幫助你,你在成全自己,同時也在成全別人。那時你們在『共同畫一幅畫』,或者說營造一個夢想的時候,都是非常值得珍惜的瞬間。」 前一篇文章 海門慧聚藥業公司董事長楊登貴 下一篇文章 穩懋半導體董事長陳進財 每個員工進步一點 團結的力量更巨大 熱門新聞 01佛光慈善音樂會 援助北宿霧重建2025.10.2202極樂佛光童軍慶重陽 童行陪伴信仰傳承2025.10.2303東禪寺考生祈福會 助正念自信應考2025.10.2204生日號碼 你是天人之選嗎?2025.10.2205【人生課題】愛與勇氣2025.10.2206動物園活動大解密 身分證號碼出現3個1機率多少?2025.10.2207【歷史點滴】林口的蛻變 從茶園、磚廠到新市鎮崛起(上)2025.10.2208東京池袋站出口都往西 外地客傻眼2025.10.2209【生活快門】歡迎光臨貓村2025.10.2210《星雲大師全集》 精選100種譯越南文2025.10.2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趙維晨 為機器人找到用武之地【自變量機器人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王潛 要發展要先活下來【北京銀河通用機器人公司創始人】王鶴 可批量複製是關鍵【故宮學研究院首席專家】王軍 故宮內外探文明【孟戲傳承人】李安平 孟戲人生 高腔傳世【酉陽陽戲傳承人】陳永霞 一手耕田一手戲 作者其他文章《大陸導演》王小帥 拍出小人物生活史〈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 鍵盤時代 喚起毛筆書寫的熱情北京八分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 阮安邦【古琴技藝傳承路上】林法是我真正的知音愛國者集團董事長 馮軍 誠信是品牌建立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