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人們重視外表保養,看來年輕,卻不知「動齡」早已老化。骨科醫師提醒,與人體骨骼、肌肉、關節健康高度相關的行動力年齡簡稱「動齡」,三十歲過後將逐年遞減,而女性進入更年期,受內分泌影響,更需提前注意補鈣,避免因骨質疏鬆症導致骨折。
五十二歲鐘女士,平日注重飲食與肌膚保養,對於各種美容與時尚潮流如數家珍、駐顏有術,身邊朋友都誇她「看起來不到四十歲」。由於不愛流汗晒太陽,將逛街購物當成平日運動。近年來出門時,除了走路速度常跟不上旁人,步伐距離也明顯縮小。
老公笑她年輕時健步如飛,中年竟學嬌羞少女「小碎步」。殊不知,走路習慣的變化,乃是骨骼與肌肉退化的警訊。直到一次逛街重心不穩踩空、扭到腳,就醫發現腓骨部位已骨折,也測出骨密度T值達「骨鬆」標準,低至負二點六。
中華民國骨鬆學會理事長吳至行指出,骨質疏鬆症屬於無感疾病,臨床上高達五成患者是發生骨折等嚴重症狀後才就醫確診,但骨密度與行動力,可能都已產生不可逆的影響。
吳至行說,患者平日把逛街當運動,強度與頻率都明顯不足,也缺乏柔軟度與肌力訓練,加上不晒太陽,又吃得太清淡,缺乏維生素D、蛋白質等補骨的必須營養素,因此面臨骨鬆危機。
據衛福部統計,國內女性骨折就診人數連年攀升,二○一五年已突破三十七萬人次大關,較十年前攀升一點五倍,三十歲以上女性,更占了將近九成。國外研究顯示,老年人步行速度較慢者,骨折機率高出二點五倍,跌倒機率高五倍、住院機會高六倍,未來恐將仰賴他人照顧。
體型偏瘦、活動變慢
吳至行表示,民眾若發現自己與過去相比,快速步行速度變慢,走路步伐縮短,都可能是「動齡」異常的警訊。只要觀察身高是否變矮、體型偏瘦、BMI(身體質量指數)小於十八點五、活動變慢、步伐變小(步距小於六十公分),不愛晒太陽、皮膚偏白,即是骨鬆高危險群。
女性三十歲以上骨質開始流失,吳至行建議,要加強鈣質與補充維他命D,如多吃乳製品、小魚乾或深色蔬菜,並要適度晒太陽;除了走路運動外,也要加強柔軟度與負重運動,才能增加骨密度。
為提升熟女「動齡」力,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推出「動齡計畫」,建議年過三十歲輕熟婦女,每日飲用含有完整骨骼營養群、具國家骨質保健健康認證的高鈣牛奶;並選擇可兼顧柔軟度、平衡感、肌力三種運動效果的健走運動,為熟年生活的行動力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