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糖文物館 蔗田耕作的始皋

李碧華 |2017.09.11
1929觀看次
字級
17世紀以前,台灣農業尚未發達,直到日人據台後引進農耕用器具並在台製造改良,從此傳統蔗田耕作農具才開始產生變化,製糖產業發展五分車運輸、製糖機具、農業機具、甘蔗品種研發及工廠經營等,都極具歷史意義。圖/台糖文物館提供
履帶式曳引機圖/台糖文物館提供
MT-A曳引機圖/台糖文物館提供

文/記者李碧華

17世紀以前,台灣農業尚未發達,直到日人據台後引進農耕用器具並在台製造改良,從此傳統蔗田耕作農具才開始產生變化,製糖產業發展五分車運輸、製糖機具、農業機具、甘蔗品種研發及工廠經營等,都極具歷史意義。為了保存消失中的這些文物,台糖文物館將每件文物的發現、由來,都經過耆老、退休員工講解,了解文物的來龍去脈才編號列檔,因展陳文物體型較為龐大,故設置於戶外。

1915年,台東製糖株式會社從爪哇購入Best曳引型機,為台灣以曳引機作業之始皋,蔗園開始以曳引機作業;但由於以汽油或煤油為燃料,引擎馬力僅約15馬力,油料及零配件補充不易及駕駛人員養成不易等,成效不好。

1930年以後,由美國引進履帶式曳引機,因重量較蒸汽機輕,操作靈活,適用蒸氣犁各式農具,運輸移動方便,適宜分散的蔗園作業;然適逢太平洋戰爭,履帶式曳引機被徵調運往南洋建築飛機場,影響蔗田耕作極大。

FARMALL-A曳引機為台灣農業機械化的先鋒,非常具有歷史意義外,MIZZI 740甘蔗採收機則為台糖公司甘蔗採收機械化的鼻祖,開啟了蔗園機械化採收的新紀元。日人據台後,甘蔗採收機在採收前,必需先要用人工採收園頭甘蔗及開火路,放火燒甘蔗,將甘蔗枯葉燒掉,以減低工作阻力,故又稱為「燒採機」。

曳引機 懷舊

適用各式農具的

來龍去脈

履帶式曳引機

1961年台糖公司推動農場10年擴充方案,購入OC-15履帶式曳引機15台。該曳引機主要工作是深耕整地、耙地、土犁及平土作業。為美國Oliver公司所生產,配置有16汽缸水冷式柴油引擎,排氣量8.7公升,並裝置有前進四檔及退車二檔的變速箱。



MT-A曳引機

由美國INTERNALTIONAL HARVESTER農機公司所生產製造,經過多年在台糖蔗園工作後,撥給經濟部農業現代化職業訓練中心作為曳引機駕駛操作訓練之用。裝備有一氣冷式、四汽缸汽油引擎,配有滑動齒輪式變速箱,有五個前進檔及一個倒車檔。除了作整地、耙地、築畦等作業外,較適合甘蔗等高莖作物的中耕及後期培土作業。



AC-SWD曳引機

備有一氣冷式、四汽缸汽油引擎(台糖公司改用其副產品酒精為燃料)。引擎排氣量3.3公升,配有四個前進檔及一個倒車檔的變速箱。拖桿馬力31.7HP,主要工作是從事整地、耙地及中耕作業。



FARMALL-A曳引機

配置一有氣冷式、四汽缸汽油引擎(台糖公司改以自產的酒精為燃料),引擎排氣量1.9公升,配有四個前進檔及一個倒車檔的變速箱,拖桿馬力17.4HP。該曳引機引進台灣後,曾為農民、鳳梨公司及台糖公司代耕,從事整地、耙地及中耕作業。因馬力小,在台糖公司陸續買入較大馬力曳引機後,大部份改為田間搬運作業之用。

機械化 鼻祖 甘蔗豐收的時節

724蒸氣火車頭

係1925年由日本川崎重工兵庫工場製造出廠,原屬麻豆糖廠,於1978年停用,是糖鐵最大型車輛也是目前台灣糖鐵唯一僅存,見證早期日本時代製糖的一個重要歷史文物。

538蒸氣火車頭

是明治製糖所購入的七輛川崎製同型車之一,抵台後配屬於南靖,廢車時間應該在1978年之前。由於這輛車從抵台到退役,都是在屬明治製糖的南靖糖廠服役,因此可以說是日本時代明治製糖的一個重要歷史文物。



獸力運蔗牛車

早期農業尚未發達,蔗田耕作開始使用畜力及長鋤運輸,並一直延續至清朝末年少有變化,直到台灣農業機械化,後期則用於車輛不易進入之場地運蔗。

MIZZI 740甘蔗採收機

從澳洲進口甘蔗採收機的採收頭、切段機構、風扇、升蔗機及其動力源,然後裝配在台糖公司原有的福特5000型曳引機上,提供採收機的行進及後退的傳動動力。因為它是傍載型,只能單向採收甘蔗,機身較寬,操作不便,馬力小,工作效率差,因此,在較大型的自載式採收機進口後,就停用了。

【館長的話】

推動台灣農業機械化

董事長兼館長黃育徵曾任台橡董事長,民進黨智庫小英文教基金會、新境界基金會董事及資源循環台灣基金會理事長。

專長為循環經濟的黃育徵說,農工處對台灣的農業機械起了帶頭作用,訓練許多技術人才,包括了工廠技術工及修護駕駛人才,為農業機械之發展提供了人力支援,直接間接推動了台灣農業機械化。黃育徵也認為,台糖公司蔗園機械化發展,曳引機擔任主要之角色,除以曳引機整地外,並以輪式曳引機中耕除草、培土、開根等作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