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文言文一點也不枯躁,相反地,能流傳下來的佳作,處處都有其滋味。單從創作角度來看,其布局、行文、文字使用,無一不是經過邏輯思考、深思熟慮之作。
而內容更是文人生命淬鍊、轉折的智慧結晶。人生每個階段重讀這些文章都有不同體會,頗有回甘的感動。
為什麼學生多不喜歡,那是教法、考法的關係。每學期的國文課本收錄約十二至十三課,扣除放假、月考、校慶,一課約一星期就要結束(含平時考)。
傳統的教法,補充一大堆資料,學生猛抄一堆文字在課本,然後應付傳統的考法(國字、注音、解釋)。時間有限,學海無涯,所以幾乎都在趕課。趕、趕、趕,這樣的國文課,有何樂趣?如何領略文學之美?
我想養成學生的閱讀習慣,會留幾節課上圖書館,並要求參與中學生網路讀書會。上課會以最簡單、生活化的方式來講述觀念。甚至會畫圖,告訴學生假想自己是作者,然後走入文中,體驗作者的內心世界,但是每每被說「國中老師補充很多,現在高中課本都白白的」。
可是那些資料,打個關鍵字就找到了,為什麼要在課堂拚命抄?應該要教觀念讓學生有能力判斷正確與否。或許學生一定要填滿文字才有安全感!
在爭論文言文的比例前,或許先減少每學期的課數,重質不重量。同時改變老師、學生的觀念,否則即使全本課本都是白話文,也是換湯不換藥。
想到許多千古佳作,如果真的從課本消失,多數學子無緣欣賞,那實在太可惜了。
林思妙(高雄市/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