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祐吉(資深媒體人)
歷經十二天的賽事,二○一七台北世界大學運動會,前晚圓滿落幕;中華隊以總獎牌二十六金、三十四銀、三十銅作收,參賽國家總體排名第三,表現超亮眼。
綜觀本屆台北世大運,平心而論,在台灣的整體氣勢,可謂「開低走高」,從一開始關注度始終拉不上來,到幾天之內,成為國人津津樂道的關注焦點,這當中,有兩個關鍵的轉折因素:
開幕式當天的反年金改革抗議。猶記得八月十九日,世大運開幕式當晚,包含反年金改革等數個團體群眾,聚集典禮會場外大動作抗議,導致各國選手一時之間無法進場。
這個消息拜網路科技之賜,幾分鐘之內迅速在社群間瘋傳,原本就在關注世大運的,以及本來完全沒注意到世大運的民眾,都看到轉播畫面上,旗手高舉代表各國的國旗,後面卻沒有選手跟著列隊進場的詭異畫面。
一時之間憤怒感爆發,無論支持藍綠、無論是否同情反年金改革訴求,怒罵抗議團體「太超過」的同仇敵愾言論在網路蔓延,相對地也讓各界在最短時間內,聚焦世大運。
中華隊選手的優異表現。無論是舉重、跆拳道、滑輪溜冰、羽球,或者網球、排球、籃球,甚至是田徑、標槍、體操,台灣選手在這次世大運的表現十分傑出,贏得獎牌數更是超乎國人預期,也促使更多民眾,實際買票到現場觀賽,爆滿的場次愈來愈多,電視轉播收視率攀高,連談話性節目都談起體育,政治、社會、八卦名嘴瞬間都能化身運動評論員?
當然,因為陳抗引來關注,是意外;中華隊成績極佳,有對岸抵制與主辦國自選部分比賽項目的主場優勢等因素加持;但無論如何,透過主辦世大運,讓台灣整個柔和軟化,雖是怪現象,卻不是壞現象。
但這畢竟是短短十二天的嘉年華;我們要更關心的是,嘉年華結束之後呢?是船過水無痕?還是走過必留下痕跡?
我們要先謝謝中華隊的所有國手,帶來這麼棒的成果,一個個激勵人心的故事。贏的,恭喜,祝百尺竿頭;輸的,別氣餒,盼找出問題,再接再厲!
世界體育大環境的較量,不只有世大運,未來亞運、奧運的競爭,絕對不止於此。我們要思考,未來在其他國家辦的競技活動,能否維持這樣的實力與氣勢?
這次為了世大運,北台灣興建、擴建、改建了不少場館,這些場館未來怎麼用?台灣的體育風氣如何維持?世大運奠下了一個不差的基礎,證明選手的努力訓練終有成果,好的比賽自然有觀眾看,爭取大型賽事有助提升國家格局與民眾向心力,只是這一切能否延續下去,端看主事者的決心與做法。
這是政府責無旁貸的任務,是需要跟運動員培訓一樣,花時間花精神扎根的工作,絕非只是在開閉幕式的觀禮台上揮手點將、驗收成果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