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北部和東北部的洪災,至今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月,仍有八個府(省)的情況嚴重。泰國內政部公布數據顯示,泰國東北部及北部自七月初以來,受熱帶風暴影響,大範圍強降雨,多處河流及水道水位高漲導致洪災,共有四十四個府受災,已造成三十二人死亡。
泰國防災減災廳廳長差猜說,本次洪災已影響了一百八十五萬人,有四千多所房屋、近八十萬頭牲畜和六十多萬公頃農業用地受災。
對許多人來說,這些數據顯得怵目驚心。可是對泰國人以及中南半島的寮國、緬甸、柬埔寨人來說,這都是每年必然要經歷的事。除了極少部分地區以外,東南亞國家都是終年炎熱,只分雨季旱季。
一般來說,雨季大約從六月底開始,到九月結束,這段時間裡,尤其是七、八月間,都是迅雷暴雨。東南亞國家除了新加坡之外,多數基礎設施差,城市鄉鎮的排水系統不是極差,就是根本闕如,一到雨季,淹水基本上是家常便飯。
在這段時間前往前述國家旅遊,最常見的景象,便是飛機下降之際,底下稻田、農舍大多淹在水裡。但下機之後,就又完全沒有感覺,這是因為大多數風景區保護得較好,比較不容易淹水,況且,淹水的地方也無法前往,所以就無感了。
但前述國家在每年雨季都有水災,已是常態。更有意思的是,有些水災之所以成災,還是政治造成的。
二○一一年八月,前泰國總理盈拉上任,就遭逢到泰國五十年來最大水災。當時,作為政治素人的盈拉飽受抨擊,被指責治水不力。
泰國當年的雨季確實雨勢較往年大、連續下雨的時間也較長。但如前所述,泰國早是洪水「老鳥」,理當知道如何應付。但問題就出在於,盈拉所屬的政黨是在二○一一年七月三日贏得選舉,已經注定要下台的民主黨政府故意擺爛,對東北部已進入雨季,蓄水已到警戒線,理當洩洪的水庫視而不見,結果等到盈拉政府上台時,東北部已是汪洋一片,而且洪水南下直逼首都曼谷。
當時盈拉政府面對此一情勢,束手無策,唯一辦法就是在曼谷四周圍堵,因為只要曼谷淪陷,盈拉就很難全身而退。而保全曼谷除了圍堵之外,還有疏浚一途。因為曼谷市內有許多運河、水道,當年甚至有「東方威尼斯」之稱。
所以,只要讓相當部分兵臨城下的洪水經由這些渠道「穿過」曼谷,就可流經南邊的北欖府入海,對紓解洪患有重大的作用。
可是,當時的曼谷市長卻是民主黨籍的素孔攀親王,他拒打開曼谷水道閘門。民主黨的設想當然是想要曼谷淹水。
常時盈拉福大,在洪水已經突破曼谷周邊,進入曼谷市的帕鳳育廷區後,竟悄然退了。盈拉也因此度過上任後的第一個難關。
當年的政治水災,是反前總理塔信(盈拉長兄)陣營的民主黨和軍方聯手演出的戲碼,希望讓甫上任的盈拉難看,甚至希望災情愈大愈好。
現在軍政府當道,水災當然就回歸到單純的水災,沒有人會再借題發揮做文章。
梁東屏(泰國/東南亞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