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減少中暑風險,服用藥物者不要過度曝晒,應補充水分。圖/資料照片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建築工人小宋,在高溫下工作已司空見慣,為避免造成身體損害,小宋會盡量避開中午時段在戶外工作。近來他因服用感冒藥,精神體力較差,某天下午四時,他如常工作,卻漸漸發生頭痛、疲憊、虛弱、腳抽筋,且步態不穩,幾乎昏厥。同事趕緊帶他去急診,所幸體溫沒有很高,診斷為「熱抽筋」。經休息、打點滴,小宋已恢復健康。
台北慈濟醫院職業醫學科賴育民主任表示,「熱傷害」好發於體溫調節能力較差的老人及小孩,戶外及高溫環境工作者、服用某些慢性病藥物及感冒藥,也可能影響體溫調節能力,而較易誘發「熱傷害」。
常見熱傷害有熱抽筋、熱暈厥、熱衰竭、中暑等,「熱抽筋」患者的肌肉會抽筋疼痛,可能覺得虛弱,但意識清楚,核心體溫不會升高或輕微升高;「熱暈厥」通常發生在炎熱環境中長時間站立者,因回流不順的血液局限在下肢,而發生暈厥現象。
至於「熱衰竭」與「中暑」,這兩個症狀代表同一個病程中的不同階段(體溫上升與多重器官衰竭)。早期症狀包括疲憊、虛弱、頭痛、意識混亂或有幻覺、步態不穩及失去方向感,然後是肌張力喪失;也常伴隨低血壓、脈搏和呼吸淺快、核心體溫(可量肛溫或耳溫)上升(超過攝氏三十八度)等現象。如果體溫超過攝氏四十一度,死亡率會大幅升高。
賴育民說,很多人誤以為「熱衰竭」患者的皮膚是溼冷的,而「中暑」病人的皮膚則呈現乾熱狀態,這種武斷的分類,相當危險,一旦發生疑似上述症狀,應立即送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