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頭不小,有時,也會說成來頭很大,都是相同的意思。圖/宋玉澄
文/宋玉澄
來頭不小,有時,也會說成來頭很大,都是相同的意思。
小的時候,聽大人聊天,常聽到這句話。最初以為是指身材偉岸高大的人,大概類似重量級的摔跤選手之類;後來漸漸發覺,那是形容一個人的身家、背景不凡,但有多不凡?卻無法有個具體的衡量,像個精簡密語。
數月前,走訪安徽一座據稱有千餘年的古村,竟意外地發現「來頭不小」的出處與「門當戶對」有關,更精準地說是與「戶對」脫不了關係。因此,不能不談下門當戶對。「門當」與「戶對」是中國昔時大門建築中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形制、數量,甚至其中的圖案、文字、符號,往往代表著屋主的地位、財富、官階或期望。
「門當」即大門前左右兩側相對而置的一對扁形枕石,俗稱門礅或石鏡、抱鼓石。有方、圓兩種造型,人們信其能避邪驅厄,民間廣泛使用;如今在台灣廟宇中,仍可見到如此建置的「門當」。有門當,必有戶對。戶對,是置於門楣上方的圓柱形或六角圓柱形的木雕或磚雕,通常為短圓柱形,長一尺許,成雙成對,其數量與官品的大小成正比。
昔時,交通不便、資訊難通,若要事先「摸底」瞭解對方,只需站在巷頭弄尾,遠遠地雖然看不到地上的門當,卻見到門楣上突出的戶對之頭,又粗又多,心中不覺地驚呼:來頭不小或是來頭真大,就有了應對之譜;這應該就是「來頭」的起源。
另外,值的一提的是,「戶對」最先寓有生殖崇拜,祈盼人丁興旺意;後轉嫁為官宦及財富的代表;普及到了民間,除作為喜慶時張燈結綵之用,更有顯示文化或藝術的功能。據《毛澤東家居》一書記載,毛澤東的韶山老家大門,沒有門當,只有戶對,是一奇。
另當地人看戶對,像是打入門楣上的木錘,故不名戶對,稱為「打門錘」,並有「字是打門錘」的說法,意思是說把字寫在門錘之上,讓人一進門,就感受到主人的書法、文學的功力;而毛府上的戶對上刻的是乾、坤兩個卦象符號。因此,來頭不小,不僅僅限在身分、地位不低,還應包括了文化上的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