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杜憲昌專題報導】除了傳統的土葬、火化進塔之外,近年來政府不斷宣傳推動「環保自然葬」,受限於民眾傳統觀念,「環保自然葬」比率仍低,統計自2003年至2016年底,僅有2萬餘人。
「環保自然葬」分為樹葬、灑葬、海葬及花葬,都需向政府提出申請,目前全國公墓內可實施骨灰樹、灑葬有29處,公墓外的植存則有新北市法鼓山「金山環保生命園區」及「三芝櫻花生命園區」等2處。
「環保自然葬」一樣有安置遺體、豎靈、入殮、出殯、火化等儀式,也會使用壽衣、棺木、告別式場等,不注重繁複的喪葬禮俗或宗教儀式,花費比傳統喪禮少了許多。
龍巖經理陳兆勳認同「環保自然葬」的立意與精神,也曾辦過幾起植存的案例,他認為「環保自然葬」推動多年,一直無法有大進展,除了受限於傳統觀念,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屬沒有可以追思懷念親人的處所。
協助弱勢家庭殯葬服務的「善願愛心協會」會長郭志祥也同意此看法,「『沒有可供追思懷念親人的處所』,確實影響民眾願意接受『環保自然葬』的最大原因」。
對此郭志祥曾請教過法師,法師則表示可以用「空中引魂」,為亡者設立牌位,「這或許也是個方法,看民眾是否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