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七月六日起,三軍九校入伍生團開訓,三千名未來國軍生力軍開始面對為期八周由民轉軍、奠基造型工程的考驗。
入伍生訓練是許多職業軍人一生記憶最深刻的階段,為期不長,卻影響深遠,只因它嚴格精實、一絲不苟的作風,讓入伍生轉瞬之間打破了自我、融入了群體,堪稱是人生的轉捩點。
七月,夏日炎炎,既叫入伍生煎熬,又令接訓單位上下難安。如何落實訓練要求,又兼顧確保安全,實在兩難。
根據以往經驗,經過入伍生訓練階段的洗禮,退訓的人數都超過一成。在國軍幹部缺員的現況下,招考錄取的報到率原已未盡理想,再加上入伍生訓練不低的退訓比例,國軍新力軍已經呈現缺損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入伍生訓練會是什麼樣的態勢呢﹖會不會為了留住人而處處留情?
訓練尺度於焉一鬆再鬆,生活管理也有很大調整,讓人不禁懷疑這還能叫入伍訓嗎?這樣寬鬆作風能讓人脫胎換骨嗎?
為此,我曾多次提出建言,為求落實訓練兼及確保安全,不妨調整作息與操課時間:上午四時半起床,五時至七時晨操,八時早餐,九時至十一時室內或陰涼處做一般課程講授與操作;十一時半至三時期間用餐、午休﹙補眠﹚,三時至六時室外操課。
凡此,可以避開炎熱時段,防範熱傷害,又能落實訓練要求,卻不見相關單位勇於改弦易轍,寧願一降再降要求,而罔顧入伍訓練的淬鍊作用。
調整作息兼顧訓練要求與安全維護,不是憑空杜撰,其來有自,軍隊以前就曾經這樣做過。此外,這想法也向農人的做法取經。如今日頭赤炎炎,顧生命豈能沒有因應做法?農人們早已經不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是日未出先做工、日上三竿就下崗,因時制宜,農產也未見減量。
軍旅漫漫一生,路遙知馬力,更重要的是個人的歷練、進修、深造才是形塑將相風範的歷程。
話雖如此,我還是擔心:只怕入伍訓練一個偏失,引錯了門,走錯了路,那就訓練不出良將來保國安邦。
張博智(高雄市/前陸軍步兵訓練指揮部體育組上校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