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遨遊藝事】泉州承天寺

圖與文/林政儀 |2017.07.12
3435觀看次
字級
承天寺大雄寶殿一景。圖/林政儀
承天寺山門。圖/林政儀
復原「月台別院」中弘一大師居室。圖/林政儀

文/林政儀

今年五月泉州之行,除了一圓宿願,參訪開元寺的甘露戒壇,一睹佛教建築的宋代遺風,還一訪始建於宋慶元二年(一一九六年)的著名天后宮、祀奉關帝及岳飛的通淮關岳廟等諸多名勝,因而對於泉州歷史的底蘊,耳目之所聞見,莫不一覽懸解。

一日於承天寺旁的素食餐廳午飯,飯後沿著人行步道往承天寺,步行不到五十公尺,便已至承天寺山門,山門有弘一大師題聯「有無量自在,入不二法門」。

承天寺與開元寺、崇福寺齊名,自古並稱泉州三大叢林,承天寺的規模僅次於開元寺,然在中國佛教史中龍象輩出,屢有光大佛門高僧大德駐錫、弘揚聖教,其中近代律宗高僧弘一大師於此間的歷歷往事,以教印心,以律嚴身,無不令人感佩之至,筆舌難宣。

據明.黃仲昭《八閩通志.卷七十七.寺觀.泉州府.晉江縣.承天寺》記載,可考知承天寺原為五代節度使留從效的南花園舊址,後周.顯德四年至五年之間(九五七~九五八年)建寺,初名「南禪寺」,至北宋景德四年(一○○七年)賜名「承天寺」。

清末列強入侵,承天寺面臨殿宇傾頹,以致寺院百廢待舉,宣統二年(一九一○年),雲果和尚東渡台灣、往南航行至新加坡、印尼、菲律賓等南洋諸國,向華僑募集資金,一九一二年返回泉州承天寺,修復大雄寶殿、功德樓及僧寮等殿宇,並於一九一三年傳授三壇大戒,尊請蓮鷲老和尚傳戒,蓮鷲老和尚為得戒阿闍黎,會泉和尚為開堂和尚,又延請佛學家講經弘法,堪稱千載一時。

然文革中承天寺多處遭毀、挪作他用,一九八三年旅居新加坡的普覺禪寺住持宏船法師返回泉州,發願重修承天寺,一九八五年開始重修大雄寶殿、重建法堂和彌勒殿等建築,一九九○年十月竣工,而有現今莊嚴殿宇,可謂光前裕後,法門重光。

承天寺的建築群,從南至北的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彌勒殿、大雄寶殿、法堂、文殊殿,兩側有鐘樓、鼓樓和廊廡等建築。西側臨街設山門,有東西方向通道通往天王殿 。

我與友人從高掛著「月台」匾額的山門進入後,有一甬道可直通天王殿,在甬道的南側立著七座宋代石製佛塔。而甬道的北側便是「月台別院」,現為泉州市弘一大師學術研究會。

「月台別院」是近代律宗高僧弘一大師在泉州期間多次駐錫的住所。一九三○年弘一大師和性願法師於此共同創辦「月台佛學研究會」,以講經弘法、編修佛經、流通經書,為傳續法本貢獻頗大。

弘一大師駐錫承天寺期間,來寺敬求弘一大師墨寶的信眾絡繹不絕,弘一大法師一概來者不拒,並書以經句以應所求,「以字結緣、以字弘法」,藉翰墨以宣傳佛教,至今仍為人所傳頌。

離開月台別院沿著甬道繼續往東走,至甬道末端,再往北一路穿過山門殿、天王殿後,便可抵大雄寶殿,殿前廣場上有兩口「放生池」和兩座「飛來塔」,兩相對稱,頗具閩南園林的質樸雅緻。

大雄寶殿為歇山式重檐五開間建築,莊嚴宏偉,在大雄寶殿正面高掛雲果和尚所題的「閩南甲剎」的橫匾,殿內供奉著三世佛、迦葉尊者、阿難尊者、護法諸天、十八羅漢、四大菩薩及開山祖師等塑像,甚是莊嚴。

大雄寶殿往北,便是法堂,法堂內供奉著承天寺的鎮寺之寶,即是元代銅鑄的阿彌陀佛像,佛像高二公尺、重有一噸,實為罕見 。

我與友人沿著法堂旁的廊道往北走,經一塵精舍,在精舍東側,終於找到掛心多年的弘一大師荼毘之地,看著一小塊綠地,立著一大石碑,刻著「弘一大師化身地」,一時之間難以自持,竟泫然欲淚。

合十、問訊、禮拜之後,有感因緣殊勝而能得至此,泉州之行,不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