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不見古時月,
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問月〉
敦煌──這顆絲路上最璀璨的寶藏明珠,是許多人千山萬水行路而去的主要目的,為了她傲世的宗教藝術成就,也為了她那緊緊包圍著你,讓你深深著迷的歷史氛圍。
她就像是一道時光之門,入得內來,你可以回到從未體驗過的,古老而蒼涼的年代,她靜靜經歷過兩千年的風風雨雨,等待有緣人前來一窺她豐富多彩的輝煌內涵,古語云:「敦者大也、煌者聖也。」敦煌如果是既「大」且「聖」,而緊鄰著她的鳴沙山就顯得柔美婉約了。
說起鳴沙山,因為莫高窟的輝煌而驕傲的敦煌人,也不由得溫柔起來。她看起來的確是溫柔的,即使在白晝炙陽的照耀下,金黃色的細沙亮晃晃的,美麗而不逼人;每一腳踩下去,溫熱柔軟的沙子親切的聚攏過來,可也是不扎腳的。
一眼望過起伏輕柔、流暢怡人的曲線,輕輕淡淡,生怕擾人似的,絲毫不見突兀喧囂,像一位恬靜閑然的大家閨秀;連俯視著她的天空都藍得安安靜靜,在她的映襯下,天也乾淨清澈許多呵!
「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是啊!絲路行旅千里而來,一路的紛擾與疲憊總要來這裡梳理一番,平息一下不勝負荷的感動與震撼。當地人說鳴沙山不知為何形成,只能說是老天寫下的驚嘆號吧!
至於沿著沙面滑落會產生「如絲竹管絃、鐘磬和鳴」的鳴響,是漢代將軍率兵西征時兩軍對仗廝殺聲的動人傳說,則是鳴沙山的另一個故事了。
相較於白日,晨曦初現的鳴沙山還有不同的面貌,沙漠的白天似乎來得晚,清晨七點,天還是黝黑的,靜止沉睡中的沙漠上空,只有星星是吵雜忙碌的,得要再一個小時左右,鳴沙山才會悠悠醒來。站在臨近的高樓上,只要耐心守候,沙漠的星空會熱熱鬧鬧的喚醒這溫柔慵懶的沙,等到陽光從雲層裡透出光亮,鳴沙山柔美的線條才會慢慢清晰起來,白日裡像顆寶石一樣的月牙泉,就更汪汪水水的透亮了。
「月牙泉」自古有「沙井」之稱,位於鳴沙山北麓,酷似月牙彎彎流過的形狀,「細看諸處好,人人道:柳腰身。」如此動人的身影,無怪乎流沙始終深情環繞在四周而不曾掩蓋她,彷彿盡職守護著泉裡的水,讓她得以終年不乾涸。
放眼廣闊起伏的沙漠,這彎月牙竟然成了耀眼精緻的鑲嵌,在沙漠裡熠熠閃著迷人光采,和著這片綿密的沙漠,日日夜夜譜著蒼涼卻恬靜的詩歌。
早晨八點過後,沙漠和月牙泉總算醒來了,平日溫馴載運旅人的駱駝還沒上路,杳無人跡的沙漠是完完全全的純淨,曉星殘月的俯視下,只有亮金色的細沙和盈盈蕩漾的月牙泉,純粹私密的耳鬢廝磨,如夢似幻的絕美景色,是她們為自己留下的最後空間。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看多了「江闊雲低」、聽夠了「斷雁叫西風」,鳴沙山和月牙泉或許要的正是這樣的無求與自足吧?
只不知,千山萬水走遍、一身陳霜尚未抖落的旅人,能否聽見這樣的低語?面對婉約若此的面容,紛紛擾擾的心可曾止息?迤邐的行腳有否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