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介紹止的部分,接著說明「觀」的內容。
出自《瓔珞經》的觀名有三種:二諦觀、平等觀及中道第一義諦觀。
從世間假合之相,體悟真空妙理,是名二諦觀。從空無自性的理體,隨緣度化眾生,是名平等觀。二諦觀與平等觀,是度化眾生的權巧方便,更應該雙照前二觀,直入中道,讓心寂靜,自然流入般若法海中,是中道第一諦觀。
所謂「二諦觀」,即觀察世間萬象(俗諦),都是生滅無常、變化不定,從中體悟空無自性、緣生緣滅的道理,而出離世間的煩惱(真諦),是名二諦觀。
為什麼要有二諦觀呢?所說二諦者,觀世間假合之相(俗諦),而體會無自性空理(真諦),以觀假來體悟空,故必須立二諦;而且,在體會「空」無自性時,同時,也認識世間假合之相的本質,如同撥雲見日一般。
又,凡夫容易對世間(俗諦)生起執取、染著,故需用「真諦」的空來破除,所以有「二諦觀」;即凡夫執取煩惱的根源,是所破之境,故說「俗諦觀」;無有自性、非實有的本質,用來明了真實的相貌,故有「真諦觀」;破與用和合,故有二諦觀。
二諦觀,可分為三種:一、依教理來說:有隨情二諦觀;二、從實踐門來說:有隨情智二諦觀;三、從體證果德來說:有隨智二諦觀。
隨情,隨順物情,或隨眾生意,名為隨情。如:凡夫心所見世間,皆為實有,名為「世俗諦」;有出離心的人,見世間皆是空無自性的「真諦」,所以,隨順眾生的根性而立,名為隨情二諦觀。
世俗諦屬於有情世間,真諦第一義的無自性,屬於「智慧」的觀照,情與智的和合,是名隨情智二諦觀。若能證悟實相,二諦皆是空無自性,只是因緣相、名稱不同而已,若能如此體會觀照,即是隨智二諦觀。
此二諦觀是最初行人觀照的方法,屬於藏通二教(聲聞、緣覺的二乘行人修道內容)的範圍,雖然尚未完全契入真理實相,但隨教理的深淺、實踐的層次,而論二諦觀。(二諦觀竟)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