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顯影】奚淞《慈經》

文/黃長春 |2017.06.06
23025觀看次
字級
《慈經》.奚淞作品。圖/雄獅美術提供
二○○一年,奚淞繪佛陀。圖╱林茂榮攝

文/黃長春

每日清晨,奚淞老師都會以毛筆書寫譯自古巴利文《經集》中,所收錄的《慈經》禪修誦句,來作為世界圓滿的祈願與祝福。

他將全文改寫成三段、七願及八十八個字:

「願我遠離苦惱,願我平安快樂。

願你遠離苦惱,願你平安快樂。

願一切世間眾生:無論柔弱或強壯、體型微小中等或巨大、可見或不可見、居住在近處或遠方、已出生或尚未出生,願他們都能遠離苦惱,願他們都得到平安快樂。」

「捨我」的慈悲

《慈經》的由來,是佛陀的僧徒在森林裡禪修時,因不堪樹精的脅迫干擾,於是轉向佛陀求救。佛陀不以權威及暴力回擊樹精,反以《慈經》勸導僧人先讓自己遠離苦惱,再來祝福他者平安快樂。第一次聽奚老師說這個故事時,我很震撼,佛陀居然以如此祥和的經文來平息雙方的戰火,足見他的智慧是奠基在「捨我」的慈悲之上。

在「慈經」二字的下方,奚老師蓋了一個自己木刻的「心」字。經文首句:「願『我』遠離苦惱,願『我』平安快樂。」可見修行是從自己的心開始。世間的苦,多源起於「我執」,那是戰火的啟端。只要放下、棄絕,甚至是死於「自我」,便不再有上下、你我與強弱之分,也不再有大小、遠近及有無之別了。

經文中,佛陀未曾以命令的方式,要求人們改變,他只是以慈父的溫柔語氣,邀請人們向內回歸「真我」的本質——愛。

奚老師在《慈經》中的一筆一字,就像是琴瑟所演奏的樂曲,象徵一切眾生的心,不論墨色的濃淡乾溼、線條輕重緩急,最後所呈現出的,是共融合一的美妙與和諧,傾訴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圓滿與奧祕。

誠如義大利聖孔維鐸(一八六五~一九三一)所說的:「人心若真能被基督博愛所主宰,任何戰爭與衝突將止息。像一首清雅歌曲,這種慈愛會在塵世複製從天上而來的和諧之美與狂喜。」(註)

整幅作品,字字雖然獨立,但筆斷意連、相互謙讓,象徵著人與人,以及人與萬物之間的彼此尊重與配合。《慈經》的愛廣及眾生,與古人云:「民胞物與」的道理相同,也與十二世紀末聖方濟《太陽頌》的精神一致,這位被西方封為自然主保的聖人,在詩文中,親切地稱呼太陽、風、火為哥哥;月亮、水、地為妹妹,視自然萬物親如手足、情同骨肉,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慈經》是締造和平的禱詞,能讓人開啟「自覺覺他」的生命旅程。循著奚老師優美的筆墨線條,誦者不斷向內皈依清淨美好的自性——佛性;在時時回歸的當下中,以祈禱、以行動,自度度人,臻至不生不滅的涅槃淨土。

《慈經》中所謂的「平安快樂」,絕非是外在人事與感官所引起的一種情緒性反應,而是「無我即慈」的心靈平和。如此的祝福是永恆的,不受時空所限,在空間上,它遍滿十方世界,如你我、強弱,小中大,以及有無與遠近,都受其恩澤;在時間上,它穿梭古往今來,如已出生或尚未出生者,都受其護佑。

奚老師曾說:「中年以後的我學佛,翻開早期經典《法句經》,開宗明義第一句便是:『一切事,心為前導,心為主使,由心所做成。』」在書寫《慈經》的日課中,他以心御筆,專注於筆鋒當下移轉的同時,不僅淨化自己,亦完美詮釋《慈經》的宏偉力量。

心靈之花

奚老師出生於一九四七年,在年幼時期,因國共內戰的動亂,曾與父母家人分離,隨著寄養家庭來到台灣避難,直到五歲才與原生家庭團圓。他在近三十歲時,父親過世,不久又承受母親罹患憂鬱症、心肺症,而不斷進出醫院的巨大痛苦。他在身心俱疲與驚慌恐懼中,藉由抄《心經》、白描觀音,獲得了佛法的安慰與智慧。

十多年前,他初次接觸《慈經》的中文譯本,深為其直探「心性」的語詞所感動。在內容方面,他很有邏輯地將全文分析成三段:一是捨棄「自我」,向內回歸與淨化;二是在「無我」的智慧中,向外寬恕近鄰;三是與「真我」的自性、佛性合一後,以心中湧現的大悲心,關愛一切眾生,並給予他們新生命。

在藝術造型方面,他將誦句八十八字織綴成彷彿包圍心蕊、層層堆疊的花瓣,他說:「這是一朵心靈之花、披光戴露,盛開在天地間。」

一花一世界,這一朵花象徵著人心,不僅需要日月光照、甘露滋潤,以及春風化育的助緣成長,亦需人類的欣賞與愛護,才具獨特存在之意義。一次我見義大利神父親切地問候教堂庭園的玫瑰花,他對我說:「花和人一樣,都需要慈愛與呵護,才能長得好。」

的確!奚老師將《慈經》構圖成圓滿的心靈之花,意謂著佛陀就是澆灌我們心靈的園丁與護花使者。

《慈經》的精神主旨,就在於啟發人人對一切眾生發揮「母愛」的菩薩慈心。奚老師說:「為何菩薩會從印度教的瞪眼大神,變成低眉微笑的形像?」他說:「這是印度四千年的宗教儀式,所發展出的由外向內的觀看,是一種佛性與母性的慈悲連結。」

現今的他發現,原來從小就有一雙慈悲的眼神在看顧著他,他說:「雖然寄養家庭的長輩待我如親生子女,但我仍渴望母親的愛。剛來台灣時,我們住在仁愛路上,那時我不到四歲,讀的是恩光幼稚園,我到老了,才感到原來生命就是一個恩光與大愛……」

在這幅《慈經》的墨跡中,他特別強調「平安」、「一切」、「弱」、「都」、「快樂」這幾個字。是的!願一切世間眾生,尤其是弱者,在堅忍等待中,不致喪失希望,而能進入平安快樂的永恆光明中。

註:Bishop Guido M. Conforti著,Augusto Luca編,〈Seriousness of faults Against Charity〉,《The Father's Word》,Xaverian Studies出版,P164,感謝麥克儉神父校譯這句話。

【參考資料】

❶奚淞著,〈運筆如心——說毛筆書法〉,《光陰十帖:畫說光陰》,雄獅美術,二○○四年出版。

❷奚淞撰,〈七願、八十八字《慈經》禪修誦句——披光戴露,每日盛開在天地間心靈之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