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活陶--手和泥土的初體驗 唐國樑 圖/和平圖書提供 |2005.10.16 語音朗讀 41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小時候,爸爸從外面帶回了一團剛從建築工地挖出來的黏土給我玩,在捏土的過程中非常愉快,運用竹枝和鐵絲來做架構,做成了許多小動物,但是在泥土乾燥之後就紛紛裂開或是散掉了,卻不知道怎麼回事,補了又補,最後還是放棄,這是我童年時代玩泥土的啟蒙。長大後讀了雕塑,剛開始泥塑時仍然要架心棒再敷上泥土成形,結果遇上了同樣的問題,有時候整塊泥土崩落,總以為是太厚重了,等到做陶之後才知道原來泥土在乾燥的過程中會收縮,不同的黏土收縮程度也不同,從百分之五至十不等,從製作到燒成,總共會收縮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左右。剛開始做陶時,有人告訴我,不可以把空氣包在泥中,否則在燒成時會爆炸(嚇壞了),後來自己有了工作室,設了窯,就偏偏做了一團球包著空氣去燒,結果沒事!所以包空氣不是不能燒,而是空氣在土中形成夾層會導致分離而不易覆蓋。很多人對陶的印象就是鶯歌的陶,要不就是景德鎮的瓷,其實這些都是泥土做出來的。我們每天的生活都跟泥土息息相關,家裡吃飯外頭吃麵所用的碗盤、放在桌角用來喝水的杯子、每天一定要酗一杯的咖啡杯……,都是泥土所做出來的。自從塑膠顛覆了時代,曾幾何時這些化學用品充斥著生活之的每一個角落,相對於塑膠的輕與不易毀滅,我們更加懷念那種用手做和取自大自然材料的生活用品。雖然有人說,陶器容易破碎,但一個碗、一隻杯、握在手爭沉甸甸的感覺就是說不出的踏實,因為會破,所以提醒我們要更加小心與珍惜,因為有重量,所以才值得。我常對學生說「做陶」太嚴肅,應該說「玩陶」會比較有趣些。泥土在手中自由自在,想做什麼都可以,但是要使泥土變成器皿,則要有一些方法,從過去二十多年來的教學經驗中,總覺得對初學者太過苛刻,一開始就要學揉土、手捏,這種單調乏味又艱辛的工作會嚇壞許多人。我想,玩陶其實可以簡單而快樂,一家人和樂融融的把想要的、喜歡的器皿完成,自用或贈送親朋好友,這個親手捏製的禮物可是意義非凡而獨一無二的呀!去找一把泥土吧!帶著孩子一起進入玩泥土的世界,讓他們的手和泥土談戀愛,親手感受泥土的踏實和自然,玩出屬於自己的陶碗、陶杯和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空間,不但可以讓孩子感受玩泥土所帶來的無限樂趣,還能就此增進人與人的心靈的距離與溫暖。以下便是透過簡顯易懂的過程解說,希望大家能重新找回手與泥土的感覺,大人可以教小朋友一步步的做出他們生平第一件的陶藝作品,並且可以透過這樣的互動,讓親子關係更和諧。(順序從左至右) 前一篇文章 月子坐得好--健康 美麗 窈窕 不求人 下一篇文章 保養+按摩 美目倩兮 熱門新聞 01渥太華佛光山 授海狸童軍領巾2025.11.1702警告日本 陸黃海軍演、籲暫勿遊日 2025.11.1603【詩】遊園地.競馬場2025.11.1704墨西哥熱氣球節 高空爭豔2025.11.1605芬普尼毒蛋 又爆4萬顆流入市面2025.11.1606落葉刺繡 巴西百鳥寫真集2025.11.1707克林姆富家女肖像畫 估值46億元2025.11.1708【快樂塗鴉簿】熱鬧的內灣小鎮2025.11.1709AMR機器人 是什麼?2025.11.1710中日緊張 陸4海警船巡航釣魚台2025.11.1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王國權三代同心守護一畝田保留珍貴自然資產蘇慕容 有機 讓更多生命擁有幸福顏志文 人生勇於嘗試 樂在音樂布施陳維滄 人生下半場 追尋藝文夢 彎腰樂當環保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