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活陶--手和泥土的初體驗

唐國樑  圖/和平圖書提供 |2005.10.16
416觀看次
字級

小時候,爸爸從外面帶回了一團剛從建築工地挖出來的黏土給我玩,在捏土的過程中非常愉快,運用竹枝和鐵絲來做架構,做成了許多小動物,但是在泥土乾燥之後就紛紛裂開或是散掉了,卻不知道怎麼回事,補了又補,最後還是放棄,這是我童年時代玩泥土的啟蒙。

長大後讀了雕塑,剛開始泥塑時仍然要架心棒再敷上泥土成形,結果遇上了同樣的問題,有時候整塊泥土崩落,總以為是太厚重了,等到做陶之後才知道原來泥土在乾燥的過程中會收縮,不同的黏土收縮程度也不同,從百分之五至十不等,從製作到燒成,總共會收縮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左右。

剛開始做陶時,有人告訴我,不可以把空氣包在泥中,否則在燒成時會爆炸(嚇壞了),後來自己有了工作室,設了窯,就偏偏做了一團球包著空氣去燒,結果沒事!所以包空氣不是不能燒,而是空氣在土中形成夾層會導致分離而不易覆蓋。

很多人對陶的印象就是鶯歌的陶,要不就是景德鎮的瓷,其實這些都是泥土做出來的。我們每天的生活都跟泥土息息相關,家裡吃飯外頭吃麵所用的碗盤、放在桌角用來喝水的杯子、每天一定要酗一杯的咖啡杯……,都是泥土所做出來的。

自從塑膠顛覆了時代,曾幾何時這些化學用品充斥著生活之的每一個角落,相對於塑膠的輕與不易毀滅,我們更加懷念那種用手做和取自大自然材料的生活用品。

雖然有人說,陶器容易破碎,但一個碗、一隻杯、握在手爭沉甸甸的感覺就是說不出的踏實,因為會破,所以提醒我們要更加小心與珍惜,因為有重量,所以才值得。

我常對學生說「做陶」太嚴肅,應該說「玩陶」會比較有趣些。

泥土在手中自由自在,想做什麼都可以,但是要使泥土變成器皿,則要有一些方法,從過去二十多年來的教學經驗中,總覺得對初學者太過苛刻,一開始就要學揉土、手捏,這種單調乏味又艱辛的工作會嚇壞許多人。我想,玩陶其實可以簡單而快樂,一家人和樂融融的把想要的、喜歡的器皿完成,自用或贈送親朋好友,這個親手捏製的禮物可是意義非凡而獨一無二的呀!

去找一把泥土吧!帶著孩子一起進入玩泥土的世界,讓他們的手和泥土談戀愛,親手感受泥土的踏實和自然,玩出屬於自己的陶碗、陶杯和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空間,不但可以讓孩子感受玩泥土所帶來的無限樂趣,還能就此增進人與人的心靈的距離與溫暖。

以下便是透過簡顯易懂的過程解說,希望大家能重新找回手與泥土的感覺,大人可以教小朋友一步步的做出他們生平第一件的陶藝作品,並且可以透過這樣的互動,讓親子關係更和諧。(順序從左至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