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娟瑜
最近看了幾部電影,猛然一想,竟然讓我看到生命奇妙的端倪,是因為電影反映人生,所以有這些人際關係的糾結情節?還是我自己的內在仍有尚未整合好的部分,因此,透過這些主角的對話來自我療癒?
心中有缺憾?
《她其實沒那麼壞》影片中,女主角莎莉麥克琳演一位老來空有華屋美食卻不快樂的電台主持人。當年,她的人際關係強勢霸道,使得前夫憤然離去,女兒無法久留,集團內部勾心鬥角……在即將告別人生的時候,她決定回頭和解,慎重地一一道歉並打開彼此的心結。
《最愛你的人是我》影片中,十三歲小女生情竇初開,和中年大叔展開忘年之愛。後來,大叔因誘拐未成年少女被抓去坐牢,兩人從此分開。少女不明白為何情戀突然中斷,十六年後終於找到初戀的大叔,卻已人事全非,大叔擔心目前的幸福家庭和安定工作被破壞,少女卻是帶著不甘心來求個明白。電影最後一幕,男主角摸摸女主角的臉頰說:You are my only!(妳是我的唯一)這時,女主角才心滿意足地轉身離去;男主角則轉回自己的屋子,老婆正等著他解答所有的疑惑……
另外像《戰地情》、《海邊的曼徹斯特》、《古都》等,都有夫妻、親子、戀人彼此和解的過程,每位主人翁提起腳要走出下一步時,都是戰戰兢兢、不知後果。
和解帶來力量
在成長時期,我們可能被父母惡意對待;在人際關係,我們可能渴盼逃離卻脫身不得。其實,最好的方式是像電影中的主角,勇於回頭去面對,去解開謎底,同時與對方和解。但是,和解畢竟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因緣際會。
「心理準備」是指把話講開時,萬一對方仍矢口否認,甚至破口大罵,這時,是不是能瀟灑地起身,然後一笑置之,並且告訴自己:「下次再說吧!」「因緣際會」則是指雙方都有了人生歷練,也對當年發生的事無法釋懷,因此有共同的意願把話講開來。這種可遇不可求的好機會,除了可以化解當年的誤會,也更能體諒對方當年不得已的苦衷。
和解可以釋放心裡的苦楚,從而較容易接受悲歡離合,同時也能從生命根源找回自我肯定的力量。這就是為什麼多數人在成長路上,透過宗教、學習、助人等各種管道,一直在尋找和解的方式和方向。
和解有快慢
在第三人生的階段,與人和解的心意,我早已準備好。與父親的和解花了十多年(從氣惱他的外遇到接受他開心就好),與母親的和解大約六到七年(從爭奪父親的愛到接受媽媽理應是爸爸的第一順位),與手足的和解均已完成(有的花一到兩年,有的三到五年),曾經的口舌之爭也因父母相繼過世而釋懷。
過去我在處理和解關係時,會發現自己和每個人的和解速度不一樣,這和年齡、人生歷練和成熟度有關。如果太快和解,有時是因為對方強勢,只好講和;有時是因為自己太快妥協,但其實內心還有許多未整理好的區塊。
至於和自己和解,那可就是一條漫長的探索之路。不能早早接納自己,實在是因為一直沒看到自己的「好」,總是以別人的眼光和需要來塑造自己。這樣成長起來的我,人是長大了,卻成了被扭曲的四不像。幸好這些年,已慢慢懂得聆聽內在的聲音,學會「活出自己」,展現真實的面貌。
很多人誇讚我:「妳很可愛!」剛開始,我可能是為了取悅別人而裝模作樣;但如今,打從心裡接納自己、與自己和解後,我真的是一個「可愛」(可以被愛)的人,我看見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