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茱莉雅整理
許多父母急於讓孩子「國際化」,殊不知孩子對世界及環境的理解,通常是由內而外,必須先理解自己居住的地區、城市、縣市,之後認識自己的國家,最後才是鄰近國家、重要的友邦,最後則是散布在全世界各洲的各國。
但目前台灣有些小朋友,對於各縣市所在的位置不是很清楚,對於濁水溪、淡水河流經哪些縣市也概念模糊,更不明白為什麼「北港」在南部,而「南港」在北部?或是「竹南」為什麼不在新竹境內?為什麼很多縣市都有「新莊」這個地名?東台灣三縣市為何慣稱「花東」,偏偏讓「宜蘭」落單了?
類似種種應屬於常識的台灣地理,第五德嘉老師認為,最好的記憶地名的方式,就是搭火車進行一趟島內壯遊。尤其要搭那種每站都停的火車(千萬不要搭一站即達目的地的高鐵),每隔幾站就下車小遊,孩子因為親身感受體驗過,通常印象會很深刻。
而輔助的方法,就是將報章或電視上朗朗上口的名詞加以運用和串連,就能幫助孩子清楚知道哪幾個是相臨的縣市。例如:「北北基」、「桃竹苗」、「中彰投」、「雲嘉南」、「高屏」、「宜蘭」、「花東」,最後別忘了加上澎湖及金馬、蘭嶼、綠島等離島。
此外,如果能順便知道「中彰投」的前身是「中中彰投」,後來台中市和台中縣合併才變為「中彰投」;「高高屏」也因高雄市和高雄縣合併才成為「高屏」,更能了解行政區域改變的軌跡,很快就能在腦中建構完成台灣全島的地圖了。
●今天上午8:05~8:15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教育行動家」同步刊播「LQ大聯盟」相關訪談,收聽頻率FM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