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發布,舉辦二場主題論壇,其中一場於藏經樓法寶堂開講。圖/記者妙熙
回歸佛陀本懷 開啟佛教未來
【記者杜憲昌大樹報導】多達365冊的《星雲大師全集》昨天發布,為使民眾能更容易理解全集的內涵與精要,佛光山特別舉辦兩場「《星雲大師全集》主題論壇」活動,邀請各領域專家學者就其接觸與理解進行導讀。
藏經樓主殿場次,邀請遠見天下創辦人高希均、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李利安、台大教授張亞中、國際佛光會檀講師鄭石岩、《全集》主編蔡孟樺,分別就文化、佛學、政治學、心理學與編輯觀點,提出各自觀察與見解。
高希均以他與大師近30年的交誼,提出大師是「9合1的智者」。他說,大師具有敏銳洞察力、強烈說服力、堅毅執行力,及強大擴散力,其溫暖、愛、捨得與慈悲等行為,是人間佛教所富含特質具體的示範與實踐,顯露出人人亦能為之的可能性。
李利安從歷史角度指出《全集》的歷史定位,他認為有4個方面可以來說明。《全集》的出版,標誌今日佛教正式宣告回歸佛陀本懷,接續正宗的佛教思想。其次,告別佛教自明清以來脫離社會、退隱山林,消極無為的情況。再者,《全集》內容匯集大師對佛教的印證,可說是成就了佛教史上第3階段的大轉型。更指出佛教回到人間與現世,並開啟了未來的發展。
鄭石岩以心理、哲學、教育及科技面來看《全集》。他認為,《全集》具有4項特性,包括邏輯的一貫性、經驗的檢證性、道德的實踐性、人生的圓覺性。
張亞中則認為,佛光山在全球有300多間道場,但從教育弘法的觀點來看,《全集》中的每一本,也等同是一間道場,就像佛陀為讓眾生得度,所以開了8萬4千法門,讓眾生各取所需,選取自己適合、歡喜的修習法門。
蔡孟樺特別說明,《全集》分為12大類,也代表4點意義,一是為人間佛教的思想做了正本溯源,二是為人間佛教的開展確定了方向,三是為人間佛教的行者提供教化示範,四是為人間淨土的實踐擘畫了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