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1927年出生,12歲出家,至今年農曆二月初一出家80年,從小沙彌到老和尚,從孑然一身到弘法五大洲,始終不忘初心,他的一生如偈云:
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問我一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圖╱資料照片
文/沈祖堯(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星雲大師1927年出生,12歲出家,至今年農曆二月初一出家80年,從小沙彌到老和尚,從孑然一身到弘法五大洲,始終不忘初心,他的一生如偈云:
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問我一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
佛教給我的印象,向來是一種神祕和迷信的宗教,是一種消極和離世的信仰,只適合飽受人生成敗得失煎熬的成年人,老年人,與活力朝氣,奮鬥和進取的年輕人格格不入。
我的祖父祖母是虔誠的佛教徒,家裡自小便供奉觀音菩薩。祖父去世以後,祖母更為他每天念經誦佛。穿起了黑色的海青,口中念念有詞,但我一句也沒聽懂,一點也沒領悟。
2010年當上了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卻是頭一次跟佛學接觸,還是透過跟星雲大師的對話。當時大師來港說佛,也邀請我與他共進午餐。答應了以後才知道不是一般的午飯,而是我與大師二人坐在台上談生命之道,和佛學精神。對著台下幾十位法師和教授,我在台上聽不清楚大師帶著江蘇口音的國語,卻要充當問道者與大師談道,是一次難忘的經歷。
提點放下 沙漠清泉
還記得在說佛的過程,我問星雲大師,怎樣可以減輕當校長的負擔,當校長的困苦 (其實當校長的壓力和繁重,遠比我想像中大),當時大師的一句話 「校長,你要放下」 ,有如沙漠中的一股清泉,流進我乾旱,疲憊的心靈裡。
但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兩年後大師親臨香港中文大學校園,與香港的年輕人、大學生對話,那是我們大學的活動,博群大講堂,由星雲大師當演講嘉賓。當時大師身體健康已有點狀況,行動不大方便。但手提著柺杖的星雲大師還是深深吸引著千多名學生的注意,大談佛教與年輕人的關係。
還記得當天大師這樣的說;青年是菩薩,菩薩是青年……所有菩薩都是青年,所有青年都可以成為菩薩……任何人只要內具慈悲之心,外現奉獻之力,大公無私,服務社會,都是青年菩薩。
大師亦談到年輕人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態度。他說年輕人應把持不變宗旨而隨緣行動,即隨緣生活卻不動搖做人宗旨和目標。不變並非墨守,隨緣並非苟且,在不執著細節中要拿緊宗旨。大師對年輕人的勸導,絕非消極,更非離世。大師更指出,如果年輕人要在道德人格中完成自己,就必須把自制和節欲發揮出來。這番話對著年輕人常有的自我、放縱和任性的傾向,來個當頭棒喝。令我十分佩服,暗地讚賞。
改變成見 深感恩惠
2014年和2016年我兩度上佛光山拜會星雲大師。跟大師暢談人生,討論事局,每次接觸,都給我留下難忘經歷。住在山上,享受大自然的靈氣和安靜,讓我漸漸體會佛家並非迷信和神祕,乃是一個領人脫離生命無常、人生痛苦的大道理、大智慧。
大師雖然眼睛不好,視力糢糊,還是給我寫下 「無上士」的題字,說是佛祖的眾多稱號之一,喻義讀書人的地位。我亦以王維的詩句回贈,「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表達我做校長的心境,和對大師的敬意。
星雲大師改變了我對佛學的成見,打開了我對 「捨得」的探討,令我深感恩惠。他所倡導的人間佛教,他對年輕人的愛顧和引導,令我由心尊敬。他的著作,他的演講,還有他的書法,令我獲益良多。大師,祖堯由衷的感謝。
後註:星雲大師2016年獲頒受中大榮譽社會科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