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包革命 全民嗶經濟!無現金時代來了

文/蔡怡杼、白兆美、顏伶如 |2017.05.14
2329觀看次
字級
Samsung Pay同時支援NFC與MST,可在南韓90%以上的商店結帳。圖/三星電子公司提供
早在2011年左右,台新銀行、國泰世華銀行就不約而同推出iPhone背匣聯名卡,是國內手機與信用卡結合的濫觴。圖/高照芬
本版專題節錄自 《全球中央》雜誌 二○一七年三月號 http://www.cna.com.tw

手機、錢包和鑰匙是許多人必備的「出門三寶」。近年來,隨著FinTech金融科技日新月異與行動裝置的普及,出門帶錢包已不再是必要選項,任何與「錢」有關的大小事,「嗶」一下手機即可完成。行動支付不僅改變消費習慣,更改變整個金融營運生態,龐大商機吸引各國積極布局搶進。

行動支付三劍客

時尚南韓的時髦消費方式

經歷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南韓經濟從谷底爬升。其中,最讓人刮目相看的首推資訊科技、手機應用軟體、文化內容等產業。近十幾年來,其本土品牌在國際上的普及率與知名度,足以媲美日本電子品牌與文創商品。

三星MST技術搶占優勢

智慧手機的普及、追求更簡便迅速的結帳方式、中國阿里巴巴集團支付寶「光棍節」業績的刺激等,都讓結合金融與科技的「FinTech」服務在南韓掀起熱潮,主要的社交網路服務(SNS)及手機業者更趁勢跳進行動支付市場。

「FinTech」行動支付服務在南韓剛起步,而Naver Pay、Kakao Pay、Samsung Pay無疑是南韓行動支付市場三強。

南韓民眾十分信任自家品牌,對於新型態的付款工具嘗鮮與接受意願高,其中Samsung Pay服務範圍已擴展至美國、中國、西班牙、澳洲、新加坡、巴西等七國,很快就要進軍台灣、俄羅斯、泰國、馬來西亞,更喊出要趕超蘋果Apple Pay。

南韓在電競遊戲、高速網路普及率、本國品牌社交網路服務(SNS)使用率成績斐然。以SNS為例,Kakao Talk自二○一○年三月開啟服務以來,網站會員早已突破一億人。所以,Kakao Talk在二○一四年九月開啟第三方支付服務─Kakao Pay之後,至二○一五年上半年,在南韓的使用人口達到一千三百萬人。

而「Line」的母公司Naver推出的Naver Pay,每月實際使用會員高達五百五十萬人,二○一六年十月止的交易額逾二點八億韓元,趕超Kakao Pay的態勢十分明顯。

手機大廠三星的Samsung Pay於二○一五年八月加入第三方支付服務市場,其最大優勢是能同時支援近場通訊(NFC)與磁條讀卡器驗證功能(MST),支付媒介涵蓋廣。

以南韓為例,可透過NFC結帳的POS終端機普及率僅百分之五。相對的,同時支援MST的Samsung Pay可在南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商店結帳。如此發展下去很可能改變南韓人的結帳習慣─從信用卡刷轉變為手機感應。

交易規模倍數成長

未來發展空間仍大

根據韓國銀行二○一六年十一月公布的「新種電子支付服務統計」顯示,使用智慧手機以本國品牌Naver Pay、Kakao Pay、Samsung Pay等結帳的件數,從二○一六年第一季每日平均四十四萬筆,第二季增為每日平均八十一萬筆,呈現近倍數成長。第三方支付使用頻率最高的是網路購物、線上結帳等資訊與通訊科技產業、物流製造業。

根據南韓Wise App公布的數據,二○一六年七月至十月國內下載行動支付應用程式人數,以Samsung Pay的九百四十四點八萬人最多。

以使用者性別與年齡層觀察,Samsung Pay使用者男女比例大約為六比四,年齡層以三十~三十九歲占百分之三十二點八,其次為二十~二十九歲占百分之二十五點八、四十~四十九歲占百分之二十三點六,五十歲以上為百分之十二點七,十幾歲青少年則有百分之五點二。

Wise App公司認為Samsung Pay之所以迅速獲得使用者青睞,歸功於它能夠同時支援NFC與MST,可以在所有適用於塑膠貨幣(信用卡)的結帳工具上使用。

但不能只看迅速增加的亮眼數據。如與既有的信用卡、金融簽帳卡相比,南韓的手機第三方支付使用率,不過占全國百分之二以下,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Apple Pay登台 現金殺手來了?

隨著行動裝置與網路的普及,行動支付應用在全球蓬勃發展,各種支援NFC(近距離無線通訊)手機的行動支付技術TSM(信託服務管理)、HCE(主機板模擬)以及Token(代碼服務技術)等也在台灣各據山頭。不僅金管會看好電子支付在台發展,喊出五年倍增的願景,業者亦期待隨著Apple Pay上路,改變民眾支付習慣,減少現金的使用。

行動支付 在台慢熱

拓墣產業研究所指出,二○一六年全球行動支付市場可達六千二百億美元,年增率百分之三十七點八,二○一九年更將達一點零八兆美元。

而台灣每年民間消費金額達七兆元,根據金管會統計,二○一五年台灣行動支付總額僅六億元,包含行動支付的電子支付,僅占個人消費的百分之二十六,遠低於南韓的百分之七十七、香港的百分之六十五及中國的百分之五十六。

根據資策會統計,台灣民眾仍習慣使用現金及實體卡片消費,行動支付僅占百分之二點七。為跟上國際化腳步,金管會喊出五年電子支付占比倍增的願景,要在二○二○年提高到百分之五十二。

然而,談到結合手機與信用卡的行動支付,早在二○一一年左右,台新銀行、國泰世華銀行就不約而同推出iPhone背匣聯名卡,只要將iPhone套上背匣即可感應刷卡,是國內手機與信用卡結合的濫觴。

緊接著,二○一四年蘋果行動支付Apple Pay將信用卡或金融卡透過代碼化技術,讓蘋果的行動裝置,如iPhone、Apple Watch可透過NFC 技術與交易點的銷售終端(POS)連結,由於更加便利、安全,成功在全球引爆話題。

生物辨識 提升安全性

Apple Pay預計二○一七年正式登台,宣告台灣從本土自行開發行動支付技術,進入國際化市場。台灣金融科技公司董事長王可言表示,Apple Pay以行動裝置將信用卡虛擬化,並未改變基本消費模式。然,台灣超商與銀行林立,發展電子支付與金融科技主導的創新服務有其先天挑戰。

前行政院政務委員朱雲鵬也指出,Apple Pay使用上並未改變支付方式,只是支付載具及加密功能發生變化,更加安全了。加上Apple Pay確認交易採Touch ID指紋辨識,以個人獨有的生物特徵驗證,因此,即使手機掉了,信用卡遭盜刷的風險也不高。

重要的是,Apple Pay打破TSM、HCE等技術在國內個別發展面臨的瓶頸,Apple Pay用戶無需更換手機SIM卡、申辦新的信用卡,只要將信用卡、金融卡「拍」入Apple Pay後,即可在全台超過十二萬台的Visa payWave、MasterCard PayPass感應式刷卡機簽帳消費。

可以想像,當Apple Pay正式開放後,「果粉」出門,一機在手,即可享有全新便利的購物體驗。業者也看好Apple Pay可望催化民眾減少使用現金,改用行動支付購物。不過,業內人士也坦言,國人使用信用卡消費的習慣不如歐美國家普及,這會是Apple Pay很大的挑戰。

如今Apple Pay登台不僅象徵台灣與國際接軌,也成為國內各大發卡行衝刺簽帳金額的最新利器,再加上既有的TSM、HCE,看似各個山頭林立。但從國內電子支付僅占個人消費支出的百分之二十六來看,實際上消費者大多未使用過行動支付,Apple Pay能否在國內開花結果,得看消費者是否買單。

行動支付邁入主流 美千禧世代扮關鍵角色

逛街買東西結帳時,或瀏覽購物網站臨時起意下單血拼,不必從皮包拿出信用卡,也不必盤算刷哪張卡較划算,用手機就可以直接付帳。近年來日趨普遍的行動支付,為消費者的消費模式與心理,帶來前所未見的新變革。

一機搞定 顛覆消費模式

蘋果公司(Apple)的行動支付和電子現金服務Apple Pay,與消費者的信用卡、簽帳卡或其他帳戶連結,讓消費者購物時可直接用iPhone或Apple Watch結帳買單。根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全美國智慧型手機用戶中,不到三分之一的比例固定使用以手機行動支付服務。

為迎接二○一六年感恩節隔天的「黑色星期五」大減價日,網路購物平台Etsy在十一月二十一日宣布,將全面接受消費者以Apple Pay結帳。

與信用卡相比,行動支付的好處在於節省時間,手續更加簡便。若消費者將信用卡資料儲存於購物網站以便隨時備用,在安全性上,行動支付顯得略勝一籌。若是更深入一層分析商家與銀行之間的交易處理,行動支付則提供了與信用卡截然不同的全新架構。

若以理性角度出發,不管使用行動支付或信用卡結帳,消費者的花錢模式應不會有太多差異。不過,不少研究消費者行為的經濟學者開始討論,如何透過消費者購物習慣的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綜合評估,進一步了解付帳方式的改變,會對消費者購物產生哪些實質的影響?

舉例來說,當消費者用現金付費時,通常會有荷包失血的「心疼」感。如用信用卡刷卡,則會有「得到報酬」的感受,例如可以累計航空飛行里程,或紅利回饋等。

一九九八年提出「結帳的心疼感受」理論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神經經濟學家普瑞雷克(Drazen Prelec),日前接受科技網站Wired點com訪問時指出,刷卡付帳會讓消費者產生彷彿精神分裂的感受,一方面刷卡付錢可累計紅利頗為不錯,另一方面會為了須繳付帳單而有很糟糕的心理感受。

普瑞雷克進一步分析,使用信用卡會讓消費者內心的「記帳系統」混淆錯亂;而使用簽帳卡必須在購買物品的當下就從帳戶繳錢,因此許多民眾比較偏好後者。

以Apple Pay為例,消費者選擇與信用卡或簽帳卡連結,可能會對花錢購物的模式與習慣產生某種影響。普瑞雷克建議,以簽帳卡而非信用卡做為行動支付的連結,可能是較佳選擇,因為不管是哪一種付款方式,成功與否到最後都取決於能不能符合使用者長期的財務需求及良好的感受。

不只是付款 更是身分展現

行動支付專家諾伊茲(Tom Noyes)指出,行動支付不僅是一種付款方式,還是一種「自我身分」的展現。諾伊茲分析,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對行動支付是否感到方便,甚至是否產生認同感與良好感受,都會影響使用行動支付的意願。

行動支付未來會不會取代信用卡與現金,成為「主流」的付費方式,千禧世代扮演關鍵角色。十八歲到三十五歲的年輕族群,在數位時代土生土長,對新興科技能否獲得廣泛認同與歡迎,他們通常具有意見領導的作用。

根據財經研究機構「商業內部情報」公布的調查統計,高達百分之九十的千禧世代受訪者表示,曾使用行動支付買東西,過去一周內曾在實體店面使用行動支付結帳的受訪者也有百分之四十四點五。因此,單以千禧世代年輕族群使用行動支付的人數比例來看,行動支付頗受美國年輕人喜愛,這股趨勢未來可望延伸到其他年齡族群。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