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良好的工作習慣,厚植自己抗壓的本錢。
健康無非是指一個人有能力「愛與工作」(Lieben und arbeiten),不斷的與他人進行或施或受的過程。而一個有能力給予或接受他人給予的,被認為是身心健康的。
高度分化的工作看來並不代表拿到手上的工作負荷是少的,相反的,竟然愈來愈多現象顯示,生產遠遠趕不上需求,這是一般上班族的無奈,雖不強烈,也不易持久,但當需求的這端呼喚著生產者,勢必更需勞心勞力的付出。佛洛伊德論辯著施與受的問題時,就曾以「怎麼讓上班族老感覺在工作的過程中給的太多,而得到的太少」為題做討論。
佛洛伊德是著名哲學家,他的時代,小農在比較沒有生產壓力較自由的決定生產的多寡,但今天的受薪階級,彷彿被老闆追著生產量,而這是因為顧客追著老闆要生產量!
所有管理人其實都知道,工作壓力與員工產量呈現型曲線,過多與過少的壓力都會讓員工產量趨近於零,只有適中的壓力讓人呈現最高產量。現今的社會逼著老闆必須催促員工產量,因為沒創意、沒產量等於被產業淘汰。
老板手中人人一本賈伯斯傳,想探究這位有創意的職場強人怎麼引領事業成功,但催促的過程帶來超高的壓力,往往適得其反,外在的社會逼迫無從改變,許多老闆轉而尋求身心衛生相關人員,提供員工協助方案(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 EAP),提供各種包含心理諮詢在內的多種員工健康及協助,減少員工壓力,甚至繼而得到因員工減壓帶來的高生產。員工健康,企業獲利,這不啻為雙贏的策略。
5個雙贏策略
身心諮詢提供了解決壓力的一條途徑,但管理者無從知悉到底哪位員工正處於高壓狀態,所以最好的設計一份職場壓力問卷,目的是篩選出高壓力的員工。但千選萬篩,不如讓長官了解員工的壓力反應以及求助時機,才能早期發現,預作處理。
❶培養良好的工作習慣,厚植自己抗壓的本錢,日積月累。
❷訂下工作負荷計畫及階段時間管理。
❸用重要與緊急分成四個階,協助工作負荷的區辨。
❹排定優先順序,避免突然發現的必要工作量。
❺避免措手不及,造成高壓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