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1923年5月15日美國
死亡:2004年10月1日美國
獲獎:國際攝影中心攝影大師獎(1993)、賽納達爾(1994年)、英國皇家攝影學會第150周年紀念獎章(2003)
圖/Tori
文與圖/Tori
出生:1923年5月15日美國
死亡:2004年10月1日美國
獲獎:國際攝影中心攝影大師獎(1993)、賽納達爾(1994年)、英國皇家攝影學會第150周年紀念獎章(2003)
理查德阿維頓一開始作為攝影師,是為自己服務的海軍陸戰隊拍證件照。幾年後,他在一家百貨公司找到一份拍廣告照片的工作。
二十一歲時,理查德阿維頓被Harper's Bazaar(哈潑時尚)發現其才氣,開始在雜誌社做攝影,後來更為許多知名時尚與生活雜誌如Vogue、Life、Look等攝影,如此工作了約二十五年,他更成為高知名度雜誌New Yorker有史以來第一位攝影師。
至此,他高知名度的名字在國際上受到追捧,尤其在拍攝如查理卓別林、瑪麗蓮夢露、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Sunny Hartnett……這些國際名人之後,更是聲名鵲起。除了他的雜誌攝影工作外,他也出版了攝影書籍,而且一開始雖然拍攝時尚圖片,最終也跨足到精神病院和政治議題上,如一些民權運動和當時的柏林牆事件。還有,他也曾為奧黛麗赫本的一部改編自翻譯虛構小說的電影《Funny Face》做過攝影。
當然,理查德阿維頓也曾受到批評,那是在他出版了與美國西部有關的攝影著作《In the American West》之後,因為書中涉及公開了礦工與牛仔的一些所謂的負面看法,在美國不免受到譴責。
今天,我們見到認識許多美國時尚偶像的照片,都是這位頂尖的攝影師理查德阿維頓的不朽之作,這些照片也出現在許多展覽和書籍中。
他拍下全球為之瘋狂、舉世聞名的披頭四樂團(Beatles)、瑪麗蓮夢露、無數精采時裝照片,被全球歌迷影迷與時裝迷貼在家中牆上,我們也從理查德阿維頓的鏡頭中,見識到什麼是世界的風尚。
更重要且令人崇敬的是,他的時裝攝影改變了世界最先進的思想:這些照片不僅顯示模特兒穿什麼,而且能傳達他們的情緒。後來,連時尚圈炙手可熱的高知名度的攝影師,如馬里奧特斯蒂(Mario Testino),都不免追隨理查德阿維頓的攝影內涵。
理查德阿維頓的照片通常表現得極簡抽象化,他喜歡使用白色的背景,讓主體在鏡頭前自由行動,比如受拍攝的明星們往往處於最平常的環境中,而他從中找到最出神入化的瞬間,如分神中的瑪麗蓮夢露,或憂鬱中的伊麗莎白泰勒。在理查德阿維頓的照片中,表現的重點是受拍攝者個人,而不是周圍的環境;是在他們的臉上、身體和情緒上,而不是他們身上的服裝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