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客
「天荒」,本義是指未開化的原始狀態,後來用「破天荒」來形容某種情況的第一次出現。
宋代孫光憲所著《北夢瑣言》記載:「唐荊州衣冠藪澤,每歲解送舉人,多不成名,號曰『天荒解』。劉蛻金人以荊解及第,號為『破天荒』。」
唐朝時期,荊州南部地區,每年都有大批讀書人進京參加科舉考試,但是四、五十年過去了,都沒有人考中,所以荊州南部地區就被人戲稱為「天荒」。
到了唐宣宗大中四年(西元前八五○年),荊南地區科考的舉子劉蛻考中了進士,這在當時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大家都說劉蛻「破天荒」!
鎮守荊南的魏國公崔鉉聽到了這個消息,喜出望外,贈送了七十萬錢給劉蛻,稱之為「破天荒」錢。劉蛻在拿到破天荒錢後,並沒有接受,而是回了一封信給崔鉉,信中說:「五十年來,自是人廢;一千里外,豈曰天荒。」
劉蛻的意思也很明確,他認為,荊南地區距離京城,並不算特別遙遠,稱為「天荒」並不合適。而五十年來都沒有人中進士,完全是努力程度不夠所致,與所謂的「天荒」,沒有任何關係。
今天,我們在任何地區都可以用劉蛻「破天荒」的典故來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