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能源的「水撲滿」
圖/宋玉澄
「以土為器,以蓄錢,有入竅而無出竅,滿則撲之。」這是古人存錢的方式之一,叫撲滿,沿用至今,材料多是塑膠製品,有入口也有出口,雖滿亦不須撲而破之,可以重複使用。
我居住在客家的村落裡,常見一種容器,以老天爺降下的甘霖當作上天賜予的財富;落雨時,雨水就從天溝中接妥的PVC管,注入容器,俟乾旱時,當作灌溉良田的福水。詢問住家,說是「水撲滿」,名字有趣,又深得老祖先撲滿的初意與真傳。
遺憾的是,隨著田地的縮減與耕種人口的老化,這樣的水撲滿已日漸稀少。幸運的是,現政府及有心人士已知「水」也是一種珍貴「資源」,鼓勵社區裝設水撲滿,以節能減碳;如我見到一座里民辦公室外,就裝著三具二點五頓的水撲滿,具具滿載,可惜的是這樣的水撲滿,若能搭配周遭景觀,繪以適當圖案或裝飾,成為另類裝置藝術,引人矚目,就更有創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