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受邀至幾所大學,參加系所課程諮詢會議,發現教育單位正推行的工作方針,內含不少隱憂,恐影響下一世代的學養素質。
為了鼓吹跨領域學習,一方面增加通識教育學分,另一方面卻又修改法規降低畢業學分,其原意是希望讓學生能擁有更多的學習自主權。大多數學生修課,只願意達到最低門檻,遑論在必修之外,選修所謂的「營養學分」充數,造成「博而不雅、通而非才」的反效果。
如此,導致產業界在徵才履歷表上,看到愈來愈多社會新鮮人拿著最低畢業學分,想爭取更高的薪資待遇。建議的做法是維持較高的畢業學分,但精簡必修科目,配合實施職能性向分析和輔導,以學程模組來引導學生選修有興趣的科目,達到適才適性的目標。
儘管國文和英文列為必修科目,但學生的表述能力卻呈現退化,各校不得不另訂自費英語能力檢定認證條款,但英語檢定成績與面對外國人敢不敢開口,是兩碼子的事。
而企業端因新進員工在專案簡報、接洽外國客戶和閱讀原文操作手冊方面,能力不足,不得已在招募流程中,祭出英文筆試項目。其實,這反映出現行語文教學模式,已不符時代需求。尤其對技職體系而言,建議各系所應整合專業領域知識,自編語文教材,使課程更具特色和實用性,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以考試為主的單向輸入式教學,造成學生在課堂上,從不提問或參與討論,而且在聽演講時打瞌睡,更是司空見慣。台灣的教育已到了需要從根改造的地步,而翻轉教育首要打破課堂上的沉默。
吳昌崙(台南市/全訊科技副總經理)